第312部分(第2/4 頁)
個面子的。誰知道那邊李春已經先把狀告到紀綱那兒了,他把齊大柱殺人的經過,描述的如同親眼所見,又把張狗子殺人說成莫須有的事兒,硬說刑部人為了顯本事,非要給張狗子扣上殺人犯的罪名,還說錦衣衛怎麼了,辦的就是錦衣衛!
當時紀綱正因為周新的案子而灰頭土臉,聞聽此事先是感覺很煩,但經莊敬一分析,又覺著實乃天助我也。當初周新的案子,他就跟皇帝說,是文官在針對錦衣衛,現在張狗子這個案子,雖然遠比不了周新案的級別高,卻可一以貫之,讓皇上相信自己的說法。
一念至此,紀綱就拿定主意,要藉此案做文章,當劉尚書找他談此事時,紀綱的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他反問劉尚書,可不可以給自己一個面子,放了張狗子呢?
劉尚書好說歹說,見紀綱始終針鋒相對,也來了火氣,兩人竟在午門前吵起來,還驚動了皇帝。朱棣讓人把兩個大臣叫到御前,先訓斥一通,再問他們到底為何事爭吵?
兩人便各持一詞,將案子講了兩遍,一個堅持齊大柱是殺人兇手,刑部冤枉錦衣衛官員;一個堅持齊大柱是清白的,張狗子才是真正的嫌疑犯,兩人險些在皇帝面前再次吵起來。
至少在這個時候,朱棣對錦衣衛的信任,要遠大於對刑部的信任,不過劉觀講的也很有道理。讓皇帝也不好拉偏架,只好把在一旁看戲的新任右都御史王彰拉出來,命他秉公審理此案。
躺著也中槍的王彰這個鬱悶啊,只好哭喪著臉的接旨……自從四年前陳瑛被誅,都察院的總憲便空缺著,陳瑛伏誅之後,年初陪皇帝北巡一次,才當上了這個右都御史,便是都察院目前的最高長官了。由他主審此案,此案立即轟動京城,也讓王彰深感肩上的壓力大如山。
一面是老夥計劉觀並朝廷法司,一面是同鄉紀綱和他的錦衣衛,兩面王彰都不想得罪。劉觀和他同在法司十來年,彼此性情相合,可謂相交莫逆。而且王彰相信劉觀的操守和能力,知道只要秉公辦案,這場官司肯定是刑部贏的,但那樣就得罪了紀綱。紀綱這個人雖然兇橫,卻很念同鄉之情,兩人都是山東人,關係一直不錯,甚至王彰能當上右都御史,也有紀綱在裡頭出力的因素,所以王彰也不想對不起紀綱。
但他絞盡腦汁,也找不到兩全其美的法子,因為要了卻這場官司,就必須殺人,不是殺齊大柱就是殺張狗子,不可能兩個都放過,這種非此即彼的選擇,根本沒有兩不得罪的可能。
而且同時他又不能辜負皇上的信任,王彰不是******,反而和太子有些齟齬,他是朱棣最寵信的大臣之一,去年他老母八十大壽,皇帝賜假歸省,還賞賜母冠服金幣,待其歸京後旋進右都御史。是以王彰對皇帝感激涕零,絕不能對不起皇帝。
思來想去,王彰決定以赤誠待君上,秉公辦理此案。在經過一番嚴密審訊後,他做出了維持刑部原判的決定……他本以為自己問心無愧,皇上亦不會苛責,誰知道朱棣竟勃然大怒,命他暫解都御史之職,回家聽參!王彰如遭五雷轟頂,面上卻一臉肅穆,緩緩摘下頭上的烏紗,給皇帝磕頭後,退出了儀天殿。
朱棣為何會如此生氣,原來是紀綱見王彰這邊遲遲沒有動靜,便知道這書呆子要壞事兒,他搶先一步在朱棣面前哭訴,說刑部和都察院早就對北鎮撫司侵奪他們的權力心懷不滿了,這次肯定聯合起來,想要藉此事壓倒鎮撫司,收回司法大權。這番話顯然戳中了朱棣的忌諱,他建立北鎮撫司就是為了從大臣手中奪取司法大權,當然不容任何人挑戰自己的權威了!
所以一見王彰的奏章果然是維持刑部原判的,朱棣就想起紀綱所說的‘刑部都察院穿一條褲子’,登時火冒三丈,雖然王彰壓根就沒說什麼收權之類的大膽之言,朱棣還是把這頂帽子扣在他的頭上。
斥退了王彰,朱棣餘怒未消。再英明的人也有糊塗的時候,永樂皇帝一直以來的一個思維誤區,就是把錦衣衛看成自己的代表,是在替他這個大明皇帝行使權力,所以任何對錦衣衛的挑戰,都被皇帝視為對自己的不敬。現在刑部都察院接二連三攻擊錦衣衛,讓朱棣愈發相信文官集團確實在對錦衣衛展開攻擊。這激起了皇帝對文官集團的怒意,他又命令刑科兩位給事中陳巖和劉希夷再審此案,如有差池,嚴懲不貸!
刑科給事中僅僅七品,比二品尚書都御史等級低多了,但卻是專門監察刑部的官員,朱棣讓他們來審,就包含著對刑部不信任的訊號了。然而兩位給事中在審問了相關官員人犯後,確認刑部官員並無徇私枉法之舉,而且明顯嚴郎中的結論更有理有據,比起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