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部分(第3/4 頁)
和在幕後指使的漢王,但被胡廣給壓下了。胡廣的說辭,自然是不是不報、時機不成熟云云,其實還是他怕了漢王和紀綱,橫豎沒傷到自己的汗毛,何必要去跟那兩個瘋子拼命呢?
孰料他不去惹人家,人家卻主動找上門來了。漢王和紀綱既然幹掉瞭解縉,就勢必要一鼓作氣鏟除朝中的江西幫,讓太子徹底孤立無援,這場科場弊案就是埋葬胡廣的墳場,只是因為紀綱一時氣昏了頭,想把王賢也牽連進去,卻不料畫蛇添足,被王賢給攪了局,胡廣也得以脫身。
這下胡廣終於被徹底激怒了,當然眼下形勢也到了必須要反擊的地步。他要是再不反擊,贛黨的人心就徹底散了!必須要出招,而且得立竿見影那種狠招,才能穩定住人心。
好在胡廣這樣輕易不出手的老狐狸,一旦出手便是打蛇打七寸,讓本來在一邊看熱鬧的漢王殿下,一下就陷入了絕地!
按照皇明祖訓,皇子就封藩王后,要離開京師之國就藩的!但是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倆都已經封親王超過十年了,卻還大搖大擺住在京城,讓天下人難免生出,看來皇上真寵愛這兄弟倆,一點不把太子放在心上的念頭。
時間一長,那些不正常的事情也就理所應當了,到現在朝野大多數人,都將漢王和趙王滯留京城看做理所應當,沒有一點異議。但像胡廣這樣歷經兩朝的大臣,卻清楚記得十年前,也就是太子受冊封的同時,皇上封朱高熾為漢王,封地在雲南!
第580章 刺王
朱棣因為對食言不能立朱高煦為儲君而愧疚不已,不知該如何安置這個在靖難之役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兒子。按理說,立了太子之後,其餘的皇子便要封親王到各地就藩了,而彼時的朱棣便心知肚明,自己將會對各地的藩王進行比侄兒建文更甚的削弱限制。到那時,所謂藩王不過是天下最高貴的囚徒罷了。朱棣雖然能對自己的兄弟侄子狠下心,但對數次救駕與萬軍之中、自己曾以嗣位相許的次子,皇帝也實在不忍心如此安置。
朱棣在一番深思後,作出把朱高熾封在雲南的決定,其實是一種補償。因為雲南雖然是大明的一個省,但事實上山高水遠,朝廷鞭長莫及,只能遣親信大將全權鎮守,才能降服住那些桀驁不馴的少數民族。所以實際上出鎮雲南便是列土封疆,建立自己的國中之國了。
在洪武朝,這個差事歸朱元璋的義子沐英,雖然沐英至孝,但畢竟不姓朱,朱元璋還是不放心將雲南交給他和他的子孫,是以沐英出鎮雲南十年,爵位只不過是侯爵,直到因病去世後才被追封王爵。
到了永樂朝,沐英已經去世多年,朱棣便想把雲南封給朱高煦,事實上就是把這片彩雲之南的土地永久的賜給了漢王和他的子孫,這分明封的是諸侯王而不是藩王!當然以勇武無雙的次子出鎮雲南,朝廷再也不用擔心邊陲不靖,在皇帝看來是兩全其美的好事兒了。
然而孰料朱高煦竟不肯去雲南,因為他眼裡只有皇位,其他任何出路都是失敗。而且雲南也確實是天朝人眼中的蠻夷之地,在朱高煦看來,讓自己去那裡簡直就是發配。於是他不斷對父皇訴苦,說自己難道犯了什麼錯誤嗎?憑什麼要被髮配雲南?總之就是賴著不走,朱棣本來就更喜愛這個兒子,加上對朱高煦總是心懷愧疚,被他纏得沒法,只好收回成命,讓他先在京城住著。
結果這一住就是十年……
在尋常大臣看來,皇帝這是允許漢王在京城永居了,但胡廣這樣的老狐狸卻依稀記得,似乎真相併非如此。為了驗證自己的記憶,他利用職務之便,翻看了皇帝的起居注,果然發現皇帝當時只是允許漢王暫住京城,再讓人查閱歷年有關漢王的詔旨,也並未有漢王可以不就藩,永居京城的明旨。
這下胡廣可找到了漢王的七寸,馬上讓自己的門生向皇上上奏曰,藩王久居京城非社稷之福,既然之前漢王是因為雲南太偏遠而不願就藩,不妨請皇上換個不偏遠的封地給他,這樣漢王就可以滿意了,也不會再有人說他滯留京城、陰窺神器了,可讓父子君臣都有個好收場。奏章最後還提議,青州為古代九州之一,土地肥沃,人口稠密,且地處山東要津,絕對算不上偏遠,正好作為漢王殿下的封地。如果漢王殿下還推脫的話,皇上就得不得不考慮下他的用意了……
薑還是老的辣,胡廣在幕後炮製出的這篇奏章,正打在漢王殿下的七寸上,同樣讓朱棣不能不認真考慮。因為雖然沒有明說,但朱棣一直在低調的削弱藩王的權力,這在朝野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在永樂以前,藩王是列爵治民,分藩錫土的。藩王封地的佈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