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部分(第1/4 頁)
再比如一開始平叛的耿炳文老成持重,看穿朱棣的弱點,準備將其耗死,結果黃澄以為他作戰不利,老邁不中用,便讓建文換上年輕氣盛、說起兵法頭頭是道的李景隆……建文帝那麼大學問,肯定知道紙上談兵的典故,耿炳文是太祖皇帝留給他守江山的廉頗,而李景隆就是那個二世祖趙括,結果也和長平之戰一樣,五十萬官軍被三萬燕軍打得落花流水。
第三卷秋盡江南草未凋 第一七八章 決定
read_content_up;
還是那句話;朱棣能戰勝建文、逆襲成功;自身努力還是次要因素;必須要對手蠢到逆天才行。比如李景隆;當他抵達前線時;發現大軍一鼓作氣;眼看著就要攻破北平了;這位二世祖不高興了;因為這時候拿下北平城不是他的功勞;那還得了誰敢跟本帥搶功?李大帥當即下令;誰攻的城;馬上給我退回來他爹一代軍神李文忠要是知道自己有這麼個兒子;非得和太祖皇帝一起氣活了不可。
攤上這麼個老大;幾十萬大軍倒了八輩子黴;結果全軍覆沒……
按說就是瞎子也該看出這貨比趙括還坑爹了吧?可是黃子澄這白痴;回頭竟然又建議派李景隆去領兵打北平;也不知姓李的給他塞了多少好處……而建文對黃子澄的信任;也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竟又答應了。
人說同樣的錯誤不能犯兩次;建文帝就偏偏不信邪;結果這次李景隆又重新整理下限了。到了北平;他竟然被鄭和嚇得逃跑了;逃就逃吧;竟不跟部下說一聲;把六十萬大軍留在冰天雪地的北平外圍喝西北風……
就這樣一個敗掉百萬大軍的罪臣;換在哪個朝代;都夠死一百回了;可是在仁慈的建文這兒;他竟毫髮無傷。但是比起建文對朱棣的愛護來;這又算不得什麼了……從一開始兵圍燕王府;一直到靖難之役開打三年;建文帝反對囑咐他的將領;別讓我揹負弒叔的罪名……
皇帝金口一開;朱棣自此成了刀槍不入之體;簡直就是開了掛;自從得知好侄兒的關愛後;朱棣自然要將這份‘好意;用到極點。每戰必衝鋒在前;朝廷軍只能避其鋒芒;燕軍往往勢如破竹;戰局往往就此扭轉。
除了在戰場上耍賴;朱棣還用來打擊對手計程車氣。一次大戰後;他竟只帶了十餘騎;在官軍大將盛庸營壘前;呼呼地大睡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盛庸的人馬躍躍欲試地圍定了燕王。燕王卻面不改色;朝著盛庸一陣胡吹海侃;然後從容地從鎧甲陣中穿過;揚長而去;盛庸不敢攔。
拜託;這樣還打個屁啊官軍士氣萎靡到了極點……
而朱棣的神話就此鑄成;之後哪怕遇到失敗和艱難的局面;他手下的將士都堅信;如天神下凡的燕王殿下;才是大明朝的真命天子;一定會帶給他們最終的勝利
而建文帝這個仁慈博學的年輕皇帝;從沒經歷過一天的戰場洗禮;在一幫二百五儒生的參謀下;他軍令零散、賞罰無度;政治上彷徨無措、朝三暮四。在兩軍交戰的最關鍵時分;建文帝竟傷情於宮嬪投繯自盡;不能自已;深居簡出;無心於朝政。朝廷上下離心離德;悲觀失望的情緒迅速瀰漫開來……
終於;建文四年;朱棣採納姚廣孝的建議;避開城市直搗京城。在建文帝格外恩典下得以活命的李景隆;毫不猶豫的背叛了皇帝;與谷王一道開城門迎燕軍進京;建文帝的所有儒雅仁和;太祖冀望於他的煦和文治都恍若一江流水向東流;奔流到海不復回……
鄭棠的思緒又深又長;十年來;他還沒這麼仔細的回顧過那段歷史;因為他怕被無邊的挫敗感壓垮;再也沒有勇氣支撐到建文帝重新振作的那天……
這時候;誦經聲停了;那位無能而仁慈的皇帝、憂鬱而悲憫的僧人;緩緩睜開了眼睛;對他柔聲道:“老爺子;給您添麻煩了。”
聽到這句話;鄭棠回過神來;縱使對建文君有再多的意見;每當看到這雙憂鬱如湖水的眼睛;也都煙消雲散;他恭恭敬敬的叩首道:“老臣拜見皇上。”
“老爺子何必多禮;”建文君緩緩搖頭道:“落拓江湖不是君;快起來說話。”
“謝皇上。”鄭棠便坐在與他相對的蒲團上;視線微低;以別尊卑。
“對不起。”建文君望著鄭棠;歉然道:“不祥之人給鄭家、給浦江帶來大禍了。”
“怎麼能怨皇上?”鄭棠搖頭道:“世上本無禍;庸人自取之。若非孽子與明教勾結;朝廷又怎會盯上浦江;最終招致陛下暴露呢?”其實釀成危局的原因很複雜;但老爺子為了讓皇帝心裡好過;攬過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