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第3/4 頁)
節震撼了;陶醉在那種威服四海、萬邦來朝的榮光中;欲辯已忘言。
但凡事再一再二不再三;到了上次出海;朝臣們的煩言便多了起來;這次察覺皇帝又有四下西洋的意圖;勸諫的奏本如雪片一般;言辭也很激烈。讓朱瞻基尷尬的是;他的幾個老師;也在勸諫之列;自己若是和老師的意見相左;日後相見難免尷尬;但更不敢違逆皇爺。只好把心一橫道:
“回稟皇爺;孫兒的師傅們;也是贊同朝廷遠交近攻的國策;只是覺著如今朝廷用兵交趾、營建北京城、重修大運河;韃子那邊也不安生;下面各省又遭了災;正是雪上加霜;捉襟見肘的時候;所以希望朝廷節省開支;也是可以理解的。”
“唔。”朱棣不置可否道:“你怎麼看?”
“孫兒的拙見卻有不同;”朱瞻基話鋒一轉道:“孫兒以為;正因為朝廷開支龐大、入不敷出;所以才更應該下西洋”
“哦?”朱棣神色一動道:“為什麼這麼?”
“師傅們都是口不言利的理學之臣;但朝廷要打仗、要修行在、要挖運河;光有道理於不成;還需要人力物力;而人力物力;都需要真金白銀的”朱瞻基道:“人們只看到了馬叔叔的艦隊每次出征凡數百艘大艦、數萬人馬;認為必然開支浩繁。卻沒想過;若是沒有進項;如此龐大的艦隊;如何能做到;在海外堅持兩年;卻無需回國補給?”
“呵呵。”朱棣看看鄭和;再看看姚廣孝;三人相視而笑;這麼簡單的道理;那班文臣卻看不透;連個十六歲不到的孩子都不如
其實朱瞻基也不是靠猜的;而是年下江南時;鄭和親口告訴他的。鄭和告訴朱瞻基;出海就是燒錢。能讓水、官兵們克服對茫茫大海的恐懼;一就是兩年不能回國;除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根本沒有別的辦法。
艦隊在海上漂一天;光開給水、官兵的糧餉;就要花費白銀萬兩;再加上造船、修船、補給、沿途饋贈;如果全由朝廷來出;下一次西洋的花費;就得將近一千萬兩白銀。當今皇上雖然立志要超越古往今來的君王;做那千古一帝;但絕不是隋煬帝那種不自量力的二世祖。就算要炫耀國威、宣揚正統;下西洋這種燒錢的遊戲;玩一次也就罷了;是絕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的……
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從下西洋中得到的實際好處;要超過付出的成本;只有這樣;人才會有重複的動力
秘密就在他父皇朱元璋;那道‘片木不下海;的禁海令上。小農出身的太祖皇帝;哪怕能作出‘天邊彎月是釣鉤、稱我江山有幾多;、‘天為帳幕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腳、恐踏山河社稷穿。;這種豪邁千古的詩句;但在對著那片浩瀚的海洋;還是會產生深深的恐懼;下意識認為自己無法掌握。繼而開始擔心;要是大明的子民逃到海上;自己豈不無能為力?
怎麼辦?好辦頒佈禁海令;片板不下海;誰都不準出海;這不就沒問題了
太祖皇帝所定的國策一向如此;自己覺著沒問題;那就這麼辦;根本不鳥別人的意見。禁海令便以對付倭寇的名義頒佈下來;誰知騷擾沿海的倭寇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從海上搶到了陸上;從遼東到廣東;都曾遭到倭寇的侵略
朱元璋到死都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越是嚴加海禁;倭患就越嚴重呢?
還是道衍和尚姚廣孝解開了這個謎團。當年朱棣在藩邸時;有一次消滅了侵犯北平的一夥倭寇;不可思議的提起這個問題;道衍告訴他;一切都是因為那道禁海令。要知道;浙江福建廣東一代;有悠久的海上貿易歷史。從唐朝開始;海商們便將國內的無數出產;遠銷到朝鮮、日本、南洋、乃至更遠的西洋等地;亦將海外的出產販運到國內;獲利鉅萬;遂成鉅富。
尤其到了南宋和元朝;海外貿易更是到達巔峰;乃至朝廷的半數歲入;皆來自海上。同時閩浙廣東的大海商也富可敵國;發展成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比如泉州的蒲家、崇明的朱家、嘉定的張家……這些歷史悠久的大海商甚至成了豪門。而太祖皇帝一道禁海令;便禁止他們出海;就算這些海上家族;能金盆洗;上岸老實過日子;他們麾下的鉅艦、水也能不答應
好比一條大江;本來滔滔東流;偶爾汛期為害;也能滋潤兩岸百姓。若你非要把河道堵上;那江水兇猛;逃出河道、氾濫起來便會淹沒兩岸的田舍村鎮;為害百倍。禁海令也是這個道理。
結果不少海商就這樣被逼入大海;成了大海盜;為了不連累國內的親人;他們往往剃髮易服;裝扮成倭人來掩蓋身份。有了這些對國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