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部分(第3/4 頁)
門隨皇帝出巡後,京城各衙門除了決定權被上收外,其它依然照常執行,在皇太子的統領下照常處理國事。其實漢王遇刺後,皇帝命人把太子叫到北苑,又允許他去漢王那裡探視,禁足令便已經解除,只是太子謹小慎微,依然不敢出門罷了。這次皇帝下旨,北巡期間由太子監國,算是正式詔告天下,太子平安無事,父子和好如初了……
按照以往的慣例,漢王和趙王都是要隨駕北巡的,不過這次漢王遇刺,朱棣就把他留在京城養傷,只帶了趙王北巡。隨駕的還有成國公、寧陽侯、陽武侯等一干勳貴,並夏元吉、蹇義、呂震、楊榮、金幼孜等文臣,幾乎是重臣盡出。
紀綱、胡廣、楊士奇等一干文武則留京輔佐太子,王賢這個北鎮撫司鎮撫使雖然權力不小,但還不夠資格被皇帝單獨安排,既然旨意裡沒讓他隨行,自然也在京城留守。
十五這天,王賢隨太子送走了皇帝浩浩蕩蕩的北巡隊伍,天快黑才返回京城。皇帝一走,這京城立時顯得不那麼壓抑了,王賢看到太子殿下在返程時,就已經命人捲起車簾了……雖然只是個細微的小動作,卻透露著太子如釋重負的心情,要知道,在出城時,朱高熾的乘輦可是捲簾低垂,遮蓋的嚴嚴實實的。
不過也僅此而已,太子並沒有著急和臣子們交談,畢竟父皇前腳剛走,他就是再想找人說話,也不能操之過急。待回到京城時,朱高熾吩咐眾留守大臣兢兢業業、不可稍有懈怠,又溫聲勸勉幾句,便叫眾大臣散了。
散夥之後,王賢也沒回衙門,而是急忙趕回家去,今天他大舅子中進士後,頭回到家裡做客,他這個當妹夫的怎好缺席?
一行人匆匆回到家,一身青衣小帽的門房一看是二爺回來了,趕忙開啟正門,上前拉住馬韁,將他的坐騎牽進轎廳。轎廳中,早有人備好了馬凳,請王賢踩著下馬。再看轎廳中一溜六個奴僕,規規矩矩束手站在那裡,登時便顯出些名門大家的氣息來。
話說王家如今不用和在杭州時比,就和剛進京時相比,也已經是判若兩家了。初來京時王家剛剛發達,雖然家財萬貫,但卻處處透著暴發戶氣息,府裡從杭州跟來的奴僕下人,仗著王賢老孃這個當家的喜歡熱鬧、不拘小節,加上還有個總想著從公中佔便宜的侯氏,結果下人們一個個自由散漫不守規矩、偷雞摸狗、甚至僕役亂搞的事情屢見不鮮,弄得好端端一個大院子烏煙瘴氣。林清兒雖然看不過眼,但家裡大小事情都是婆婆說了算,她也不好多嘴,只能管好自己院子裡的人,至於院子外頭,亂就亂去吧。
後來還是鬧出幾件丟臉的大事,王大娘自己都看不過去了,有心整頓一下,但人心已經散亂,再想收攏起來就難了。王大娘只好求助自己的閨女,銀鈴卻是個曉事的,對老孃道,當年您非要給我二哥娶林家嫂子,為的是什麼來著?不就是她一來知書達理,二來曾當過家,是把理家的好手?怎麼把媳婦娶到家裡來,就不知道用了?
老孃聞言一陣訕訕,她當初雖想得不差,但兒媳進家來,心思卻又起了微妙的變化,總之是婆婆媳婦那點事兒,讓她總想壓著林清兒,生怕自己被兒媳婦給壓住了。是以老孃雖然對林清兒客客氣氣,卻總是以她身子弱,需要好生調養好傳宗接代為由,不讓她管家裡的一點事兒。甚至管不過來時,她寧肯讓侯氏來管,也不想讓林氏插手,結果侯氏那個不省心的,光知道往自己房裡斂財,把個家弄得越發不像樣。
思來想去,王大娘終於承認,管這麼一大家子,自己不是那塊料,大兒媳就更不夠看了,還是得讓老二媳婦管起來……聽了婆婆這番安排,林清兒也不矯情,當即領命著手整頓家務。其實這些日子她冷眼旁觀,早就把家裡的牛鬼蛇神看得透透的了,等得就是老孃交權。她先是跟公公婆婆和大哥大嫂關起門來,把家規一條條定下來,這一商量就是整整兩天……
其實家規都是林清兒早就擬好的,按說用不了這麼久。主要是侯氏覺著這樣一來,自己就沒法佔公中的便宜,也沒法隨意安排人了。更重要的是,自己這個做大嫂的,要處處受小妯娌管了,是以總是想著法子挑唆二老,跟林氏架秧子。
好在王老爹是個曉事理的,終於忍不住罵道:“老大媳婦你還曉不曉事理?你這麼能,怎麼管家管的一塌糊塗,上萬兩銀子的開支都能對不上賬?沒讓你填這個窟窿就夠意思了!現在老二媳婦是來給你收拾爛攤子的,還在這絮絮叨叨,
你廢話一句就給我滾出去!”
見公公動了真火,侯氏這才不敢再言語,王氏家規這才艱難出爐。
定下規矩,又有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