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才多藝,精通音律,創制了天下第一首國歌——《承雲》,用來祭拜上天和祖宗。
他的侄子叫帝嚳,同樣是位有名的帝王。他繼承顓頊的大業,嚴於律己,善於處理政務;尤其以講信用著稱。最值得稱頌的是,這兩位帝王養育了許多優秀子孫,舜和禹是顓頊帝的嫡系後代;堯、后稷和契則是帝嚳的兒子。其中,后稷被分封到西塬,成為周部族的始祖;契分封到商丘,成為商部族的始祖。最有名的當數大禹,他輔佐大舜治理中原,是個家喻戶曉的治水英雄,又稱得上治水專家。當大舜帝年老體衰的時候,選拔禹來做自己的接班人,並將三件傳國重器交給了他。禹不負重託,繼續疏導九河,最後倒在治水工地上。
禹的功勳不可磨滅,但他在苟延殘喘之際動了大大一份私心,竟然違反公推天下共主的慣例,悄悄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自然,那三件傳國重器也落入啟的手中。
在治水過程中,禹順著山勢疏通河道,又依據高山大河的走向和分佈,重新劃定了九州的疆域,並根據土地的肥瘠定出貢賦的等級。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都有明確的疆域和貢賦。荊州靠有大江,需進大龜以作占卜之用;冀州因壺口、太嶽之南黃河東走,又有漳河橫流入黃河,土壤白細柔軟,貢賦為一等;兗州疆域在濟水黃河之間,山地種桑養蠶,人皆遷於平地,土黑且肥,耕作十三年後,貢賦與其他八州持平。禹在九州分設五個納貢區,其地域延伸到分別距京城五千裡的地方,進貢路線均可透過水路轉達京城。每州設十二位長官,即諸侯國,每個諸侯國轄有五十個不等的部族方國;每五個諸侯劃分一個大區,設立諸侯長,統籌服役納貢事務。諸侯長稱伯侯,統轄二百個不等的部族方國。九州之內佔有了江河湖海延伸的土地、山巒,其餘蠻荒不毛之地被戎、狄、羌、羝等夷族佔有。那裡條件惡劣,人數不多,雖然是炎帝后裔,大禹便睜隻眼閉隻眼,置之不理,料定他們翻不起大浪。他認為自己的威望足以改變傳統的禪讓制度,可以把天下毫無顧忌地傳給自己的兒子了!
大禹為了躲避天下人的指責,公然演出了一場鬧劇:他當著眾人把帝位禪讓給益,又羅織罪名,暗中指使啟把益殺害了。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大夏王朝。禹和啟父子的行徑,遭到天下人的笑罵:“禹傳子,家天下。”
啟登上王位後,盡把天下財富據為己有,包括三件傳國重器,從此不再公開於世,成為帝王的一己傢俬。
從此以後,老祖先們用智慧和心血得來的聖物被帝王一脈佔有了,成為他們子子孫孫傳承家國的傳家寶。為了掩人耳目,遮擋天下人的質問,他們極力掩飾聖物的存在,宣揚“天下為家”是上天的旨意,愚弄庶民的無知和善良。
大禹原本是個英雄,長年在治水工地上奔走,熟知地理,通曉天象,並且深諳龜圖包含的玄機,洞徹天地萬物衍生變化的規律,為了那個大私,竟然改變了千古的格局。
在大禹一手導演這場歷史悲劇後,精明的后稷看出其中的玄機,對益的被殺沒有多說一句話,反而站到啟的大旗下面,山呼萬歲。
后稷祖祖輩輩在堯、舜、禹三代帝王身邊擔任農官,不僅對龜圖瞭如指掌,且同樣通曉天象和曆法。他見大局已定,無力迴天,表面上做出一副與世無爭的順從狀,事後悄悄隱退,找個藉口帶領自己的部落遷徙到西塬,和戎、狄雜居繁衍,重新立國去了。他的子孫逐漸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成為奪取天下的重要角色。
同時,在商丘一帶興起的商部落也逐漸強大起來。歷代商王的名字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名字的最後一個字都是天干:比如王亥、大乙、武丁、帝乙……王亥是商部族早期的一個首領,和夏王洩是同時期人物。他很善於經營之道,帶領部族的人們養牛、馴牛、販牛,使他的部族很快富裕起來。等到“王亥服牛”有了剩餘,他又帶領部族的人去其他部族以物易物交換商品(所以,他被後世稱為商人從事商業經營的鼻祖,或許並非妄談)。後來,王亥在販牛過程中為了一個女人與其他部族發生爭執、械鬥而被謀殺,“兩手、兩股、胸、首、齒,皆斷異處”,他的遭遇極其殘忍和悲壯。因此,引發了一場更加殘忍和血腥的征戰。他的侄子率領商部族進行報復,並且滅掉了那個謀殺王亥的部族,由此開始了商部族的崛起。到了商湯執政的時候,商部族不僅對大夏王朝構成了巨大威脅,而且具備了推翻大夏奪取天下的實力。
商湯是一位有作為的明主。他看到夏桀昏庸無道,民心喪盡,一擊即破,但他沒有貿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