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人類終於在月球深處發現了一種名為“晶鋼”的元素,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又研製出新一代的合金,該合金具有重量輕、硬度高、耐腐蝕等優良特姓,完全符合發展新型宇航器的要求。
公元2213年,大當量核聚變實現可控化,在此基礎上,新型太空引擎研製成功。該引擎的使用能使宇航器在太空中加速到每秒1000公里,大大超越了人類速度的極限。
公元2248年,經過科學家200多年堅持不懈的研究證明:宇宙空間中“蟲洞”並不存在,空間摺疊理論有巨大的缺陷,人類要想登陸其他行星,必須進行漫長的星際旅行。這一結論使人們大為沮喪,但卻激發起了更多人探索星空的勇氣與熱情。聯邦毅然決定:舉全球之力,開發、研製巨型星際移民艦,招募星際遠航志願者,採用接力方式,實現走出太陽系,登陸異星域的宏大目標。
經過幾代人長達七十餘年的奮鬥,公元2312年12月25曰,人類第一艘星際載人遠航艦——“亞特蘭蒂斯號”成功發射升空!這是值得人類永恆紀念的一天!這一天,開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這一天,聯邦宣佈:終止公元紀年,啟用新的紀年方法——星曆。這一年,史稱星曆元年!
第一章 亞特蘭蒂斯號
第一章:亞特蘭蒂斯號
茫茫太空,無邊無際,猶如一塊巨大的黑色的幕布,顯得格外空闊,虛無,沒有陽光,沒有熱量,沒有空氣,似乎也沒有塵埃。只有極其遙遠的恆星系,在那裡散發著微弱的光線。似乎也只有這點點星光,才能讓人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在這片似乎完全虛無的空間中,一塊碩大無比的“石頭”靜靜地懸浮著。是的,這就是亞特蘭蒂斯號,人類的第一艘星際載人遠航艦。儘管它正在以每秒1000公里的速度向前飛馳,但與動輒以光年計算的漫長星際旅程來說,它又是如此的“龜速”啊!使人彷彿感覺不到它在以人類所能達到的極限速度前進。
這是一塊紡錘型的“石頭”。是的,為了在太空中儘量減小受撞擊面,它的設計者將它設計為流線型的風格,雖然在無比空闊的宇宙中,星艦受正面撞擊的機率無限接近於零,但正是這極其微小的機率讓設計者們不敢掉以輕心。畢竟,哪怕是一個直徑1厘米的宇宙漂浮物,極其偶然地與星艦來一次親密的接觸,其高速運動在瞬間產生的能量,也足以讓這個鋼鐵巨獸和它肚子裡的幾十萬人遭受滅頂之災。
亞特蘭蒂斯號可謂是目前人類科技與工業技術發展的巔峰之作。在它之前,人類還從未製造出能與之媲美的作品,哪怕是遙遠的20世紀M國所建造的最大排水量的航空母艦,在它的面前也只能算是一塊小小的舢板,或許連舢板也算不上,確切地說,就如一幢摩天大廈與一間茅草棚。當初在設計建造它時,光圖紙設計人員就達五萬餘人,這還是在超巨型計算機輔助下才能完成的,圖紙資料所佔用的儲存空間達到了驚人的一千零二十萬T;為了建造這個巨無霸,動用了聯邦所有有經驗的造船工人,使用的新型合金達一千萬餘噸,耗費的電力足夠全世界使用十年。而為了讓它能夠發射升空,更是在地球同步軌道上建設了一個龐大的空間站,以螞蟻搬家的方式,將在地球上造好的零部件一點一點運上去,再組裝成一個整體。
它整體長10公里,艦體最寬處的直徑約4公里,在艦體內部,靠近艙壁處,設定有寬達300米的緩衝空間,其間填充有大量的阻燃、防撞擊的泡沫樣物質,這樣,即使遭遇撞擊,也不會立即引發艦體燃燒或爆炸,確保艦內損管人員有足夠時間做出反應。
艦體內部,有著堪比一座中型城市的空間。可以說,亞特蘭蒂斯號就是一座飛行的城市。在這個城市裡,生活著多達50萬的居民,或者說是50萬的星際移民,星際拓荒者。他們是一群極富冒險精神、犧牲精神的人。他們來自於地球的各個大洲,分屬於各個民族,身上流淌著不同的血統的血液。他們面臨的不是一次短暫的旅行,而是需要花費上千年,需要經歷幾代甚至十幾代人的接力遠航。他們告別了熟悉的地球,告別了深愛著的家人朋友,滿懷著“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情懷,踏上了這一註定不能迴歸的旅程。儘管他們知道,自己窮其一生,或許也只能走出小小的一步。
當然,看似龐大的星艦,相對50萬人的生存需求來說就顯得捉襟見肘了。畢竟,他們不是機器人,他們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他們要呼吸,要吃穿住行,要生存,只有生存下去,他們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這就要求星艦內自成一個完善的系統,包括適合人生存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