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部分(第3/4 頁)
北京飯店時不來,住協和醫院時不來,如今病重了,卻來了,可不是幸災樂禍來看熱鬧的吧。”
其他國民黨人也都憤憤然,陳子錕聽他們議論才知道,孫文入京以來一直和執政府意見相左,統一遙遙無期,心情苦悶也是病情加重原因之一,難怪他們如此怨恨段祺瑞。
在院子裡靜候了一陣,大家按捺不住,公推汪精衛、孫科、宋子文、孔祥熙進去,請示總理的指導方針,陳子錕等人仍在院子裡靜候,良久,聽到孫夫人的哽咽聲,眾人以為總理去了,都落下淚來,過了一會,汪精衛等人出來,說總理沒事,請大家放心,各自散了吧。
又過了幾日,陳子錕再次接到電話,那端聲音嗚咽,說孫夫人請他速速前去行轅。
陳子錕立刻趕往鐵獅子衚衕,行轅內氣氛肅然,進了病房,只見臥榻旁站了一圈人,表情俱是凝重,孫文半躺在床上,在一張張遺囑上籤署著名字,簽完之後,在場眾人作為證明人一一簽字,傳到陳子錕這裡卻直接遞給了下一人。
孫文目光炯炯,掃視著室內每一張面孔,緩緩道:“我這次放棄兩廣,直上北京,為了謀求全國的和平統一。統一的方法是召開國民會議……”
話音越來越弱,漸漸沒了生息,醫生進來用手電筒檢視了瞳孔,讓眾人出去不要影響病人休息。
眾人魚貫而出,個個眼睛紅腫,沉默無言,陳子錕走到院子角落裡抽菸,一支菸沒抽完就聽到屋裡傳來哭聲,他掐滅菸蒂,嘆道:“一個時代終結了。”
第一章 春令營
民國十四年三月十二日,孫文在北京寓所病逝,執政府立即停止閣員會議,專門討論治喪事宜,決定責成內務部按照袁世凱、馮國璋前例,舉行國葬。
全市下半旗三日,外國公使團亦下半旗致哀,訊息傳遍全國,各地紛紛舉哀悼念。
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在京召開臨時會議,拒絕了執政府的國葬令,遵從總理遺願,採取國民體制下葬,遺體送至協和醫院做防腐處理後舉行大殮。
一週後,陳子錕忽然接到總理行轅電話,請他速速前往商討治喪事宜,陳子錕很納悶,孫文葬禮由他的親近之人安排,自己雖然是正兒八經的國民黨員,但脫離組織久矣,徒有虛名而已,為何還要邀請。
趕到行轅,孫夫人親自接待了他,一身縞素裝扮的未亡人靜坐窗前,雖然片語未發,就已經令人心碎了。
“子錕,總理遺命,讓你扶棺,你準備一下吧。”夫人的聲音很輕,卻是不容置疑的口吻。
為總理扶棺可是莫大的殊榮,為何落在自己頭上,陳子錕抬頭看去,夫人目光如水,臉上還有淚痕,心中便是一酸,不再多問,答應了一聲便退下了。
等陳子錕離去後,一幫國民黨中執委走了進來,憤憤然道:“扶棺者需追隨總理多年的黨內同志,為何選擇這個牆頭草陳子錕。”
孫夫人道:“這是總理的遺命,你們難道要推翻不成?”
眾人面面相覷,只得諾諾退下。
“總理的佈局,又豈是你們能理解的。”夫人心中默默嘆息。
三月十九日,孫中山靈柩從協和醫院移至中央公園社稷壇,清晨時分就有大批群眾雲集在醫院門口,上午十時,靈柩出發,扶棺者共二十四人,分三組,每組把人前後舁挽,陳子錕一身上將軍呢子制服,神色肅穆,在側後方扶棺緩緩而行,北京萬人空巷,沿途十餘萬人競相護靈致哀。
在京首腦、各國使節紛紛前來弔唁,可身為國家元首的段祺瑞竟然藉口腳腫了穿不了鞋子而未曾親至,只是委派內務總長為代表而來弔唁,又惹得國民黨人怒火中燒,嚴辭質問。
按照孫文的遺願,遺體要安葬在南京紫金山,可現在南北交通不便,國家尚未統一,時機不到,只能暫時安置於北京西山碧雲寺,一切程式陳子錕都以總理近人的身份參加,坊間也有傳聞,說陳子錕是同盟會出身,國民黨元老,孫文衛士云云。
順承群王府,楊宇霆拿著孫文出殯的照片振振有詞道:“老帥您看,陳子錕和南邊叛黨沆瀣一氣,終於露餡了吧,徐樹錚說的對,這小子賊精賊精的,把齊燮元孫傳芳都玩的團團轉,遲早是咱們奉系的禍患。”
張作霖道:“這事兒我聽小六子提過,沒那麼嚴重,不過是在孫文衛隊裡掛個職而已,陳子錕心念舊主,忠肝義膽,沒啥說的。”
楊宇霆捶胸頓足:“老帥,不可大意啊,陳子錕和少帥、張宗昌交往都很深,此子心思縝密,手段圓滑,恐怕少帥上了他的當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