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預料中的糜爛(第3/3 頁)
有影響力的兩個統治核心無非就是豫章和九江了。豫章郡攻破帶來的農民軍滾雪球效應更加明顯,不過半個月的排程轉運之後,林士弘繼續揮戈轉而北進,直逼九江郡。九江郡好歹還算是江防重鎮,戰略要地,有五千府兵和地方官吏把守,戰鬥力還算可觀。賊軍逼近後,九江官員們也紛紛派船到下游的丹陽求救,然而得到的訊息都已經是經略使蕭銑出海北上涿郡救駕已經月餘,尚未回到江東。江東本地兵馬僅夠駐守地方,防止亂賊蔓延擴散,並無多餘兵力去江西剿賊。
既如此,江西官軍就唯有聽天由命,靠自己的力量再撐一個多月了。
……
豫章郡剛剛淪陷的同時,蕭銑的人馬已經在十幾天的水路行軍後趕到了涿郡沿海地區——中間倒是沒有迂迴繞過山東半島,而是選擇了換船,也就是在從長江口北上到東萊之後,就走陸路穿過山東半島,然後再在山東半島北岸換船繼續渡過渤海灣。
之所以可以選擇這條最快的路線,當然是因為東萊留守陳稜麾下如今依然保留有不少的朝廷征討高句麗時留下的戰船,運輸五萬兵馬不在話下。而蕭銑是自從楊廣北巡開始就預作準備的,看似有意無意都在為自己的快速北進設定便利條件,才做到了這一點。
蕭銑連同陳稜的五萬兵馬趕到涿郡的時候,楊義臣已經帶了河北道的本部人馬,以及當時蕭銑提前佈置在遼東、一聽到戰情就飛馬趕來的秦瓊部騎兵出關沿著永定河行軍、從關外直奔雁門郡而去救駕了。
秦瓊的一萬騎兵放在楊義臣的十幾萬大軍之中,當然算不上什麼強大戰力,但是他們的作用好歹是可以幫助蕭銑佔一個大義名分——看,咱蕭銑也是公忠體國的,當時恰好有手下在遼東-三韓之間巡邊,監視室韋和突厥之間的不正常往來,聽到救駕的需求馬上就趕來了。秦瓊的存在,足以讓蕭銑和楊義臣分享並列第一個救駕這個殊榮。
當然,除了蕭銑和楊義臣兩路人馬,太原留守李淵的救駕軍隊也不太可能晚到,雖然他們得到訊息的時間比楊義臣更晚了三四天,但是李淵的防區太原就在雁門郡正南方,最多相差不過幾百里地而已,行軍趕路要快得多。唯一對李淵不利的因素,在於河東之地如今亂賊還不多,李淵的兵權自然不大,雖然身為留守,充其量也就只有兩三萬可用之兵。
李淵的兵力,註定了他必須等楊義臣到了之後,才能對超過二十萬眾的突厥騎兵發動救駕反攻。(未完待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