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終徵高句麗(第3/3 頁)
,才斷氣了。
周法尚死後,遺表以及來護兒蕭銑等人聯署的奏摺送到楊廣那裡,楊廣批覆了此戰不必再臨時設定副帥,便以來護兒一人獨領全軍出戰即可,蕭銑依然是監軍,但兼有協商建議軍機之權,崔君肅也因此增重了一些從旁監督的職權——
本來麼,一個臣子的死,對於朝廷出征大計還不至於起到拖延的影響。但是兵權畢竟是很敏感的問題,來護兒為了避嫌,是不得不上報的,否則原本說好了有主帥副帥一起出兵的,副帥病死了你還一點都不上報直接繼續出兵,那要是被朝廷猜忌為你想竊取軍權圖謀不軌,豈不遭殃?陸路的話這種誤會還少一些,但是海路軍只要出海後,大海茫茫,就再也沒什麼牽制了。
大軍四月十五日最終啟航,在黃海上航行了五日,都是已經輕車熟路走了第三年的航線了,自然安妥無事,二十日那天就到了皮島整頓,而後兩天沿岸搜掠南下,高句麗人但有巡哨戰船,無不被隋軍大隊以雷霆之勢擊滅,沿著薩水河口一直南下,直到浿水都沒有高句麗水師阻擋,可見經過兩年的絞肉機式血戰,高句麗水師已經徹底無力了。
二十三日,來護兒這一路的主力人馬、總計約十萬人的部隊重新在大安郡登陸,鞏固前兩年撤兵後廢棄的一些據點,開闢攻打平壤的橋頭堡。不過與前一年不同的是,除了主力之外,來護兒還分出總計五萬部隊在皮島,交給蕭銑統領——
這五萬人裡頭,兩萬是蕭銑去年就一直帶的嫡系,也就是後來帶去江南平叛,轉戰大半年後重新帶回來的,另外三萬人馬則分成兩部分,其中兩萬是來護兒自己從直屬部隊裡撥出來的,只是暫時劃歸蕭銑管帶;另外一萬則是今年臨時參戰的原東萊留守陳稜手下的舊部、也就是那些原來的東陽郡府兵,同時也是當年參加過朝廷討滅張仲堅和流求島的那支人馬。
之所以分兵這一路,便是因為蕭銑在去年楊玄感之戰中、在楊玄感逆賊拒榆林關、斷楊廣後路糧道後,蕭銑海路運糧運兵救駕的點子最終啟發了楊廣和兵部諸臣,讓他們看到了海路運糧也是有可能為五十萬大軍長期提供糧草的。所以今年再來的時候,楊廣認為徹底解決遠征高句麗時的糧道問題已經解決了——哪怕陸路軍再是被高句麗人抄後路,斷糧道,但是隻要保持沿著海岸行軍前進,那麼海軍就肯定可以把充足的糧食運到軍前。而海軍力量方面,如今高句麗人已經萬全沒有國力和大隋抗衡,自然沒有斷海路糧道的能耐了。(未完待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