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人人都是影帝(第2/2 頁)
朕為什麼一直不派兵截斷從北邊上游流經遼東城的瀋水?你當朕不知道高句麗人每每趁夜從瀋水偷運軍糧進遼東城麼?朕知道!但是朕就是要他們這麼做,因為高句麗人從鴨綠江南邊水陸轉運一石軍糧到遼東城,他們起運的時候就要準備四石。如果他們沒法直接運進遼東城、而要多迂迴幾百裡陸路到瀋水上游、再裝船從瀋水運進遼東城,路途損耗就要再翻一倍!讓遼東城裡的高句麗兵吃掉一石軍糧,就相當於高句麗人要拿出八石軍糧,朕為什麼不讓他們多吃幾天?”
蕭瑀不通兵法,被楊廣反問得啞口無言,一時之間發現楊廣果然說得很有道理。他是很講道理就事論事的人,說話做事都是對事不對人,被說服之後,心中竟然無比慚愧,頹然跪下,磕頭如搗蒜,很有誠意地認錯了。
“是臣未能體諒聖心……竟然,竟然胡亂揣測,臣罪該萬死!”
楊廣心中冷笑,他恰才說的那番冠冕堂皇的道理,當然也不算是假話,但是也絕不是他全部的想法,只是蕭瑀言行正大,聽不出來背後的潛臺詞罷了,所以被他擺平了過去。
楊廣在此次征討高句麗之戰前,也確實有如此的軍事設想——當年他進行滅陳之戰前,就反覆好幾年在小規模邊境衝突中騷擾陳國,讓陳國連續幾年一到夏收秋收的時候就製造摩擦、讓陳國不得不緊急徵兵防禦、結果耽誤了收割季節的農時。如是三五年,陳國府庫窮竭,軍糧都湊不足了,沒打就先垮掉了國力。他對於高句麗之戰也有一個認識:耗竭敵人的國力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戰略縱深挺遠的那些國家,要想消滅之,一定要在邊境戰中儘量殲滅其有生力量。否則進攻一方補給線太長之後再打苦戰硬戰,後勤消耗就太巨大了。
而同時,讓世家柱國掌握的那些府軍去死人、消耗、最後卻撈不到功勞、和高句麗人把消耗戰階段的活兒徹底幹完。再讓自己新建的嫡系驍果軍啦、北齊南陳故地的新興軍事力量啦——之類的,去下山摘桃子,收割勝利果實。這個考慮,楊廣當然也想,而且重要程度不亞於剛才說的第一點純軍事考慮。只是因為不想和蕭瑀多白話聒噪,所以楊廣選擇性的說了其中一個方面而已。
“知罪了那就起來吧!朕也不罰你官職爵位,就罰俸一年,好好反省剛才的言語。免得戰後回京再讓你姐姐到朕耳邊聒噪。”
“罪臣謝陛下聖恩。這是臣罪有應得,絕不敢有怨尤。那麼……來護兒那邊,就讓他再在那裡耗著?”
“先這麼恢復了吧,反正海船訊息往來,也就二十天,而二十天內,陸路人馬總歸是還不會出兵的,就先這麼回覆他。後頭再有變故,再派哨船就是了。”
“臣遵旨!臣這就去辦!”蕭瑀又磕了個頭,下去傳令幹活、包紮傷口去了。
楊廣目送蕭瑀離開,心中也是頗為複雜、陷入了沉思。
“沒想到銑兒居然還如此有水戰的天賦。朕原本只是指望來護兒這一路人馬能夠牽制住高句麗主力,使之不得一次性投入遼東戰場、將戰局打成逐次添兵之狀。沒想到還有以來護兒為主攻、建立大功的機會……可惜已經要五月了,馬上改弦更張拿下遼東城,也該是六月才能做到。不如再讓宇文述令那些門閥府兵血戰攻城半月,而後換上驍果軍主攻、收取大功。宇文述再領三十萬各柱國門閥的兵馬前去打援、步步緊逼,渡鴨綠江增援來護兒……”
一將功成萬骨枯,何況是要成就一個帝王絕對掌握自己的國家的雄心?楊廣在心中毫無人性地籌算著,就好像人命只是一個數字:如果大隋江山要外平高句麗、突厥、吐谷渾三狄,內蕩八柱國門閥,總共需要死那麼五十萬士卒的生命的話。那麼楊廣覺得就從那些已經被八柱國門閥控制了的府兵中去死人好了。等到國內不受楊廣直接控制的五十萬府兵,和外邦的五十萬蠻夷戰士同歸於盡的時候,他楊廣的天下理論上不就千秋萬世、如臂使指了麼?
至於天下百姓,暫時受一點苦就受一點苦好了,那也只是一個數字。等到朕的大業終成的時候,等到朕的內外統治超越漢武帝的時候,賞你們一道《輪臺罪己詔》之類的東西,再慢慢休養生息也就是了。
局勢應該還在掌控之中……楊廣如是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