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內外侯官之巔(第1/3 頁)
時間回溯到正月初五午後。
雖然正在年節休沐假期之內,百官罷朝。不過大興宮千秋殿內,素來勤政的大隋皇帝楊堅依然堅持審閱群臣表章不輟。
大興宮位於京城大興正北面,興建於楊堅開皇二年,歷史上後來一直沿用了隋唐兩朝,只是唐人後來改了名字罷了。大興宮的正北門,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玄武門了。宮殿結構南半部分是外廷,有三省六部的辦事場所,以及御衛侍軍的駐紮地。中段是數層大殿,再往北則是內廷後宮。
緊鄰三省六部辦事機構的第一道大殿便叫大興殿,是大興宮最大的主殿。平素有半個月一次的大朝會或是逢年過節的朝賀時,就在這裡舉行。大朝會是所有在京五品以上官員都要參加的,所以人數眾多,一般有數百人列席。連同殿上武士宮女宦官等,可能有近千人之多,也只有大興殿這樣最大的主殿才裝得下。
但是平常日子,為了辦公效率,顯然不可能都搞那麼大排場,故而隔日一朝的小朝會,則在大興殿再往北一進的兩儀殿舉行。兩儀殿的小朝會要務實得多,只有三省六部職官參加,議事日程也是直奔主題就事論事。但是若是連兩儀殿小朝會都沒有的日子,皇帝如果還有辦公需要,一般則會放在兩儀殿兩側的偏殿千秋殿、萬春殿,並無定例,全看帝皇個人喜好。在楊堅一朝,可能是出於習慣,便常常在千秋殿辦公。
百官都不用辦公,那麼皇帝手上這幾天來能夠拿到、並且需要處理的,無非也就是一些地方總管、宗室親王們上的賀年表章,亦或是……一些不需要透過外廷官員處置的直達天聽的密奏。只有這些東西,才不用透過內史令、內史侍郎等提前分揀,就可以直接送到楊堅手中。
楊堅時年已經五十八歲,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縱然養尊處優如皇帝,也免不了老邁衰弱、目力和記憶也頗有下降,很多東西看過之後記不清楚,只有多方旁證,才能印象深刻。
此刻,坐在御案上翻看著一本揚州送來的內外侯官系統所陳密奏,楊堅的眉頭一下子皺了起來。
“七月間,晉王妃遭邪穢,晉王召請天台禪師智顗至揚州行金光明懺。茲有通行俗家弟子蕭銑,因故認為晉王妃族侄。後經查,蕭銑為七年前高智慧逆亂案主犯、前梁蕭巖嫡孫。晉王知其尚在不赦,隱匿在府。外臣不敢欺瞞,謹奏以聞,唯從聖裁。”
高智慧逆案?嗯,便是當年陳叔寶剛剛投降時,三吳之地不肯臣服時候的事情了。蕭巖?似乎是一個當年被吳中反我大隋的亂軍擁立之前梁宗室?楊堅在腦子裡細細想了很久,才想明白這些人物關係,畢竟已經過去好多年了。不過相對於蕭巖的陌生,蕭銑這個名字卻又讓楊堅有一絲熟悉,似乎就在這幾天便見到過一般。又想了許久,才恍然大悟。
“不對!好像前天收到我兒的新年賀表之中,提到的清平幹濟、志行修謹二科舉薦名單中,便有這個蕭銑?”
念及此處,楊堅抬頭對一旁服侍的小太監說道:“去找內史薛卿,把這幾日批過存檔的賀表都給朕重新拿來。”
小太監趕緊答應一聲,便跑出去找當職的內史侍郎薛道衡——大隋制度,賀表和密奏雖然可以不經過內史直達天聽,但若是皇帝看過之後,覺得沒啥大不了的內容,無需保密的話,還是會習慣性發還內史處歸檔——不一會兒,就看到薛道衡碎步趨跑著走進千秋殿,手中託著一大摞地方總管和駐藩宗室的賀表進來,都是楊堅已經看過批閱過的。
“薛卿,把晉王和其他江南臣僚的賀表都給朕找出來——唔,壽州總管宇文述的也要。”
“臣遵旨!”薛道衡很快挑出幾封表章,恭恭敬敬遞給楊堅。
楊堅拿出二兒子的賀表,找出附在其後的附錄,那是一份對今科揚州總管下轄各州對清平幹濟、志行修謹二科科目考試的舉薦應考人員名單,以及簡單的身世履歷、並舉薦他的對應地方官。最後還寫著一些謙虛謹慎的話,說是唯請聖裁,若有不當之人,可聖裁從名單內剔除。
這份東西,楊堅前天根本沒有仔細看,只是瀏覽了一番上面對應的地方官,基本上是每個刺史每科各自推選了三個名字,一一對應。畢竟楊堅相信在有了追溯之後,地方官也不太會搞得太出格,不然真讓學問太爛或者有問題的人應考之後,也會牽連到地方官自己的名聲不是?
可是如今再看,有了針對性,情況就不一樣了。
“蕭銑,江陵人士,祖籍南蘭陵,祖蕭巖……”
楊廣果然是舉薦了蕭銑參加了清平幹濟科,而且大大方方把此人身世都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