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千字三百的大神(第2/2 頁)
家的印刷書能夠穩定在每千字三四十文錢左右——畢竟紙墨等消耗成本也要千字十幾文錢了。咱的賣價比中等的手抄書還是頗有競爭力的,而且咱的字也比別的手抄書漂亮。”
蕭銑心中盤算著,一邊有口無心地答應著沈光:“這也罷了,這個法子將來終究是要造福寒門士子用的,降價也是對的。真正暴利大賺,也就一開始的那一陣風潮。否則若是長久暴利,只怕引來人覬覦。這大興城內臥虎藏龍,咱便要懷璧其罪了。”
經過一陣算計,蕭銑估計到四月底,這個頭口水的淨利潤只怕可以達到七八千貫之多,五月份若是可以再利用獨家先手優勢賺上一個月,加上大興這邊的高階市場暫時飽和之後,隨著資訊的擴散,洛陽那邊的紙墨商人們差不多也會來大批次進貨。賣給那些洛陽來做批發生意的豪商自然要降一些價錢,讓幾成純利潤給對方,不過考慮到那些批發商的一次性進貨量。估計到五月底,蕭銑即使去掉分給歐陽詢和沈家的那幾千貫封口費好處費,自己估計能夠落下兩三萬貫的純利潤。
罕見的暴利,但是這也是一次填補空白市場竭澤而漁的一錘子買賣。書這種東西不是消耗品,這個時代的讀書人因為書籍的昂貴還是很珍惜的。加上雕版印刷適合賣的也就是那麼十幾種“可以讓雕版重影印刷到磨損磨壞都不用再版”經典,所以相對於長期技術保密的麻煩以及吸引到的仇恨值,這並不是一筆長久的細水長流來錢買賣。
但是對於短時間內的蕭銑來說,這已經夠了。他可以合法的擁有兩萬貫之後,透過灰色收入的模糊槓桿,哪怕楊廣再給他數倍於此的活動經費,也可以掩人耳目——尤其他要對付的主要物件楊約還是一個喜好雅賄之人。哪怕放到千年之後,藝術品和古董雅賄,都是一件很難界定的事情,因為一件藝術品你可以估價五十萬還是兩百萬,都很難說的清楚,數倍的模糊空間,那還是往少了算。
而且做印書生意,還有一點好處便是一旦將來打算降價之後,可以順帶公開技術原理,賺取一票名聲。自古蔡倫、畢昇之類的人,不都是這樣青史留名的麼?
……
五月初,新的廉價印刷書終於徹底充斥了大興城的讀書人階層,也傳進了各個深宅大院、深宮大內。《孟子》、《詩經》、《易經》等幾部三萬字以上的大部頭也開始出現在市場上,引起了新一輪的購買熱潮,也讓沈家書市的這一波行情進一步推上了一個*,獲利遠比蕭銑一開始的想象還要多幾成。
連楊堅的御案上頭,乃至高熲、楊素等朝中頂級重臣的案頭,都擺上了全套的沈家書坊印刷書。
同時,在大興城內的那股因書法而搶購的熱潮過去之後,緊急再版的第二版書籍都在首頁上加了一些內容——自古出書,只會在書名下寫上作者是誰,如果是選集,還要寫上編者之類,但是絕對不會有人標註“抄寫者”是誰的。如今,因為讀者們對於書法的關注度更高,蕭銑非常無節操地在封皮內側印上了“書法:蕭銑”或者“書法:歐陽詢”,以強調這些書的書法字型提供者是誰。
如此一來,蕭銑的名字一下子就讓朝中重臣全部都注意到了。五月初,蕭銑趁著幾個休假的日子,拿著拜帖去找一些太常寺、鴻臚寺之類清貴衙門的主官、次官拜見。原本那些端著架子的清高官吏們仗著有三四品的頭銜,根本不可能鳥蕭銑這樣正八品的小官。但是蕭銑有了靠印刷書創出來的名聲之後,再加上此前在楊廣那裡作的幾首足可千古傳唱的絕句詩,待遇馬上便不同了。無論是太常寺卿還是鴻臚寺卿這些名義上三品的大員,都很和藹地接見了蕭銑這個後生可畏之人。
有了和這些人往來的基礎打底,去見楊約的火候基本上也就差不多了。楊約也不過是四品的大理寺少卿而已,品級並不比五寺中的其他衙門高,只是因為他是楊素的弟弟,才門庭若市比較難見。
當然,在蕭銑一邊擼錢一邊擼名聲的同時,看不慣他的人自然也是大有人在。被調走了麾下全部造船的高手木匠去做刻板的中校署丞潘一鳳便是其中一個。在蕭銑得意的當口,一份關於蕭銑以權謀私的舉報材料,已經送到了內外侯官總管柳述,以及御史臺的幾位主官案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