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票 水師不是你這麼玩的(第2/3 頁)
script>。
蕭銑手中的水師戰船,那都是原本大隋朝廷多年積攢下來的,其中大部分還是當年昏君楊廣三徵高句麗的時候,傾盡國力為來護兒的淮海行營所部督造的,是大隋海路軍的根基所在。若是這些戰船都被焚燬了,蕭銑要想重建一支可以收川的水師,沒有數年之功如何可以?縱然我軍沒法將蕭銑的戰船大部殲滅,但只要重創之,就能為陛下贏得時間,如今陛下在淺水原與薛舉相爭,已經扭轉了頹勢,薛舉軍軍需不足,過冬時士卒逃散甚多;雁門劉武周更是以關外苦寒之地為根據地,皆不能長久。只要陛下滅了薛舉和劉武周當中任何一路,就可以抽出一部分兵馬入川,到時候就不需要靠我軍獨自面對蕭銑的——所以我軍只要能夠爭取到時間,便是大功一件!
只要陛下收了川,那麼平定南朝就只是時間問題。從古至今,無論是東吳,還是南陳,豈有南朝在失去了蜀地之後,依然可以對抗北朝的例子呢?沒有!一次都沒有過!只要蜀地歸屬於秦,以北滅南之勢便可成形!”
許紹一氣呵成地說了一番長篇大論,總算是統一了內部的思想。許智仁和張玄靖都沒有再提出異議,許紹便趁熱打鐵調集將領,吩咐集中己方戰船。多備引火之物,準備在梁軍鐵鎖截江完成之前孤注一擲。
當然了,一次性動用超過萬人的部隊去實施這種自殺戰術。肯定是會對士氣形成重大打擊的,所以許紹也是不得不慎重安排退路——比如說。安排一部分戰船作為接應,在前軍火船順水縱火之前拋下碇石,接應引火船上的水兵提前撤離,然後衝灘靠岸從陸路把士兵撤回來,等等。免得作戰部隊因為明知必死而產生譁變。不過實際上,有多少人能夠撤回來,這個問題還是值得懷疑的,許紹預作安排。只是對士氣負責而已。
歷史上,周瑜派遣黃蓋發動火攻船的時候,也是在黃蓋的火船隊後頭安排了接應戰船,把縱火計程車兵接應到後船上的。然而周瑜可以讓後船安然撤返,許紹卻不行,只能讓後船用衝灘棄船的辦法脫離,原因也很明顯——西陵峽口的江面,江水太湍急,這段時間船是隻能順水行舟,不能逆行的。所以都是有去無回。
……
三天之後,依然是在西陵峽口。
東面的梁軍,在這段時間內。也是拼命搶修工事,不僅立營寨,更是直接夯土築城,而且是夾江築城。西陵峽口南岸的長江邊上,被梁軍築起了一座叫做荊門城的城池也算是依託了此前本地的荊門縣舊縣郭址,而北岸則是平地另起爐灶的,所築城池被蕭銑臨時命名為“安蜀城”,其用意昭然若揭。
“安蜀城”這個地名,是岑文字建議的。蕭銑並不知道,原本歷史上蕭銑與許紹爭勝與此。也是築城後如此命名,如今也算是順理成章的巧合了。畢竟都是出自岑文字的想法。
荊門城與安蜀城之間的截江鐵鎖還沒完工,但是已經打下了無數江中木樁和暗碇,以粗麻繩聯絡截斷,算是一個臨時措施。等到鐵鎖完成之後,才會加固到正式可以防備戰船衝突的程度。
而在截江樁鎖背後僅僅五百步遠,梁軍新用船隻連綴設了一道浮橋,還有巡哨往來的板屋船,其上架設強弩,只要再有許紹軍戰船衝突縱火,就可以先攔截下來延遲其速度。
這樣的工事,對於小規模騷擾當然是可以起到作用的,但是如果許紹孤注一擲,在一個突破點投入大量火船的話,那麼最多也就最前面一兩波被擋下,後面的只要跟著炮灰燒開的缺口衝進來,就可以大殺四方了。
梁軍的防備靜悄悄的,似乎在嘲諷許紹只會偷雞摸狗,賭許紹沒那麼大手筆的魄力<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但是就在寂靜當中,該來的還是來了。
許智仁、張玄靖兩大許紹的鐵桿心腹齊出,帶了超過一萬五千人的水師力量,在這一天夜裡突然出動,對著梁軍在安蜀城一側的江邊水寨撲來。一萬五千人的兵力雖然放到如今號稱十二萬之巨的梁軍當中算不上什麼,但是許紹軍的戰力組成卻是讓人不敢小覷。
因為這支一萬五千人的部隊,配屬了足足夠五萬人搭乘的戰船!也就是說,每艘船都是隻有額定載員的三成而已。這樣的戰船,是經不起接舷搏殺的,甚至經不起兩邊拋下碇石擺開陣勢弓弩對射,唯一可行的作戰戰術就是多裝草料油料、硝焰硫磺,做火攻船。
許紹可是把夷陵留守掌握下的絕大部分戰船主力都拿出來孤注一擲了,只求此戰之後,可以用他自身戰船力量的覆滅,來換取梁軍戰船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