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竊隋好駙馬 > 第八章 新三皇時代

第八章 新三皇時代(第2/3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王者峽谷之兔身逆襲大明:我每天一個未來快遞,老朱心態崩了!魂穿古代造就一世人皇舉世震驚,反叛者八號出現!小馬寶莉:她在秩序彼岸十三皇子醒來成了桓侯張翼德穿越三國做將軍從落魄書生到一品富商小馬:編寫之眷大周九皇子龍珠之賽亞人貝吉塔人在奧特,開局獲得地球意志饋贈大明:老朱假死後,我登基鬨堂大孝李世民假死,那天下不就是小爺的了?斬神:諸神代理人,開局定海神針被海盜打劫了,最後成了皇帝弒兄殺父,我登上大位修真者穿越藍星之後無敵了關於南朝貴公子是我冒充的這回事

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不管薛萬徹等將領的出路,回頭去看王世充得到薛世雄軍事遺產後的作為。膽氣大壯的王世充,在整合完內部之後,於五月末發動了對李密軍的總攻勢。

此前李密軍在河洛一代最西面的前沿對峙據點就在距離東都洛陽僅一百多里地的金墉城——那是一座從洛口倉通往東都的路途上的必經之地,是一座小型的衛城。而從大業十二年開始,李密軍的主要勢力根基就是靠攻佔大隋朝廷的洛口倉之後吃倉裡的存糧過活的,所以洛口倉和金墉城都是必守之地,雖然李密軍的地盤看著很大,但是他們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退無可退——

就算你有一千多里地的戰略縱深,但是如果王世充進攻的話,李密只要退一百多里,就會丟掉金墉城,退三百里,就會丟掉洛口倉。而如果洛口倉丟掉的話,只靠掠奪維持軍隊不事生產的李密軍就會斷糧,因為洛口倉往東一千多里的廣大河南、山東地盤,其實早就被李密禍害得毫無生產能力了,都是些只剩下嗷嗷張嘴等飯吃的廢地。

李密不能放棄洛口倉。放棄了他就完了,所以決戰的戰場挑選方面,王世充自然可以掌握主動權。因為他可以攻敵之所必救。理所當然地,雙方最終的大戰在金墉城南面、洛陽以東一百多里的偃師一帶爆發了——因為這兒對於王世充來說。還算頗有主場之利,而李密又不至於不敢硬戰。

歷史上的偃師大戰,李密輸得比較痛快,但那完全是因為王世充借了李密死扛了歸途中的宇文化及的緣故,趁李密最虛弱的那一刻下死手要他命。本時空宇文化及在前一年就迅速被撲滅,李密和杜伏威雖然也擋在宇文化及北歸的途中,阻擊其殘部遭受了一些損失,但是損失遠遠沒有歷史同期那麼大。何況李密軍和王世充軍都在宇文化及徹底煙消雲散後接收了宇文化及的一部分軍事遺產,吸納了一部分驍果軍潰兵到自己軍中。所以按理來說,李密完全是嚴兵整甲的姿態迎來偃師之戰的。

不過,對李密不利的地方依然是有的,首先便是薛世雄殘部這支生力軍剛剛加入王世充麾下,被王世充用賞賜餵飽了士氣恢復不錯。二來便是原本這時候應該在李密麾下的秦瓊程知節羅士信等三大名將,本時空早早就被蕭銑網羅到自己麾下了——要知道,歷史上李密和宇文化及的童山大戰,幾乎就是靠秦瓊幫他死扛著中軍不崩潰,才撐下來的。所以這幾員猛將的缺位帶來的李密軍戰力下降蝴蝶效應,自然是非同小可。再加上歷史上李密的背後是杜伏威,不足以威脅李密。而本時空杜伏威早早就完蛋了,強大的大梁已然直接和李密軍在徐州一帶接壤了,讓李密不得不分出更多力量提防背後,所以能夠拿出來對付王世充的力量自然更少了。

被蕭銑放在東線牽制李密的,是陳稜和秦瓊等部,在王世充與李密爆發偃師戰役的當口,蕭銑本人正帶著沈光尉遲恭一堆將領御駕親征猛攻夔州滅門許紹呢,所以自然是沒有辦法知道王李大戰的詳情經過,而梁軍東線淮北徐州一帶的將領。因為此前沒有得到蕭銑的直接指示,也不知道朝廷對於王、李兩家的外交態度究竟以聯誰打誰為主。所以也只能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

偃師血戰持續了數日,大小几場激戰。最終在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途中,李密如期而敗了——其實按理說,李密的失敗真的是歷史的必然,因為哪怕是在各路農民軍當中,李密也算是相對來說坐吃山空的那個了,因為得到了洛口倉讓他一下子膨脹了十幾倍的勢力,也因為得到了洛口倉讓他擴軍無度,又短視地只知軍備不顧生產,坐吃山空。

就算鳴鳳元年這一年,王世充沒出手幹掉李密,只要相持下去,一年,兩年之後,李密總有完蛋的一天,因為他的佔領區已經是千里無人煙,只剩下軍隊和軍屬,完全看不到可持續發展力了,洛口倉的存糧吃完的那一天,就是李密自行滅亡的那一天<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相比之下,河北的竇建德雖然也是農民軍,但是竇建德發的橫財沒有李密多,本人又知道一點民間疾苦,好歹知道略微恢復一些生產,所以逼格和李密完全不是一個檔次上的。

不過王世充勝利歸勝利,連番血戰之下,自身軍隊實力還是頗受損失的,戰死的和殘廢的加起來,足足折損了兩萬多河洛精兵,才算把李密這塊硬骨頭啃掉。雖然吸納了不少李密崩潰後的殘兵進來,但是短時間內並沒有辦法快速形成戰鬥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陛下,饒了貂蟬吧,你陽氣太重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