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部分(第1/4 頁)
考中進士,自然能服眾,所謂的考核,擺明了是個自己拉仇恨的。
這傅天仇是來坑自己的吧?
“還請諸位大人出題,晚生盡力而為,若有才學淺薄之處,還請大人們見諒。”李修遠只得一拱手,對著這些官員道。
當即一位官員便撫須笑道:“幾位大人,這第一次便由我出吧。”
“餘大人您可是進過通天閣的,你出這一題也是合適之極,不過可要手下留情,這位晚輩才剛剛考中秀才,可別拿殿試的題目刁難他。”旁邊幾位同僚笑著點頭道。
也有官員打趣起來。
餘大人笑道:“本官心中有分寸,嗯,先來個簡單一點的,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何解?”
李修遠道:“有德行的鬼神能幫助世道昌盛值得供奉,反之,沒有德行的鬼神,只會給世道帶來混亂,要去消滅。”
這個餘大人皺起眉頭有些不悅道:“本官只問了你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你的理解離聖人之意太遠了。聖人的意思是鬼神的作用很大,沒說讓你去供奉,消滅,改一改吧。”
“話雖然沒有明言,但晚生卻是這樣理解的。”李修遠道。
餘大人臉色一沉;“朽木不可雕也。”
其他官員也是搖頭失笑,不知道李修遠為什麼會把這話曲解成這樣。
李修遠卻是臉色坦然,沒有想要改口的意思。
因為他內心的理解就是這樣的,倘若違背了本心,去求官提拔,那自己又和那些貪官汙吏,蠅營狗苟之輩又什麼不同?
“第二題由下官出吧,幾位大人沒有問題吧?”這個時候又有一個官員笑著開口道。
“是張大人?你是本地父母官,你出第二題自然無妨。”其他官員點頭道。
這個姓張的官員說道:“聖人之言,每個朝廷,每個讀書人理解的意思都不一樣,不能體現一個人的才學,文官一方重要的是造福一地,你既賑過災,那麼肯定有過人的才敢,本官就考你這點。”
“還請這位大人出題。”李修遠道。
張大人想了一下,然後笑道:“若遇天災之年,遍地饑民,朝廷賑災遲遲未至,你身為一縣縣令,如何活民?”
“民以食為天,若是災民遍地,必先果腹,要果腹必定有糧,若是晚生為官一方必定籌糧。”李修遠道。
“衙門無銀兩,糧倉無餘糧,如何籌?”張大人又問道。
李修遠道:“借。”
“向誰借。”
“哪戶有存糧向哪戶借。”李修遠道。
“商賈之家,富貴之家,雖有餘糧,但他們視錢糧如命,如何借?”張大人又問道。
李修遠道:“以官田,來年的賦稅換之。”
“來年的空缺如何補?”張大人問道。
李修遠道:“納災民,開荒地,來年豐收,定能填補這個缺口。”
一番對話,讓其他幾位大人皆是連連點頭,這回答的確是沒有問題,換做是他們也會這樣做,在糧庫,錢庫空缺的情況之下,只能許口頭之利,換取錢糧。
“不錯,你有治理一地的才幹,本官最後一個問題,若有饑民造反如何治?”張大人又問道。
李修遠說道:“殺一人,可平。”
“咦?”
這話一出,不少靜坐傾聽的官員忍不住睜開眼睛,帶著幾分詫異之色。
這和他們的想法不同,若是他們回答的話,第一時間就是平亂,然後就是各種平亂的法子使出,哪有李修遠這殺一人可平的回答。
主位上的傅天仇也是楞了一下,隨後饒有興趣的看著李修遠問道:“你說殺一人可平,不知道殺哪一人?”
“將錢糧庫房空缺之罪歸於庫官,當災民之面殺之,再行安撫救濟,動亂可平。”李修遠回道。
那位張大人此刻皺眉道:“庫官無罪,你怎麼能妄自殺他?”
“庫房無錢糧,庫官豈能無罪,死他一隻碩鼠可平動亂,這是治理動亂最快代價最小的法子。”李修遠道。
張大人又道:“為何不派遣官兵平亂?”
“饑民造反,是被逼無奈,情有可原,殺民平亂,死傷之數會更多,晚生覺得不可取。”李修遠道。
這話一出,那位張大人卻是臉色沉了下來。
要知道,當初他被問及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就是這麼回答的,如今到了李修遠的口中卻是殺一人可平,難道當初自己還不如現在這個李修遠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