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部分(第1/4 頁)
杜憫委婉的道:“自是大善。只是,恐時機不對。如今西北初定,河北一帶猶有零星戰事。人頭稅改田地稅只在兩省實施見初效,還未推及其餘數省。免稅良田按品級限定一事,亦是剛剛施行。還有新馬政、新兵政、明年的武舉,眾多繁雜事務。陛下,再新增此事,只怕顧及不暇。”
葉明淨沉吟:“原來已有這麼多事了……也好,天生是要一步步來的,其它諸地就暫時先不動。同樣只在河北、西北兩地實施。參加考試的舉子則不限籍貫,凡我大夏人即可。各位臣子的計劃書還是要寫的。範圍限定在河北、西北兩地就是。”
杜憫得到準信,應諾退下了。
此項更改,葉明淨於第二日就昭告了內閣。林珂最近事多,只讓下頭的官員,以及幾個幕僚先排出六至九品各類官職。還沒來得及具體過問。就被得知葉明淨修改了提案。他自是高興的,等得知是杜憫的功勞後,臉上帶出感嘆,對著內閣另三位同僚道:“後生可畏。惜之若不是身體不好,將來的首輔之位,必是他無疑。”
張奉英等三人無不贊同。內閣大學士,隱形意義上的丞相。能坐上這個位置的,並不是說你的學問、能力就一定最好。而是你必須和皇帝很貼心,得到她的信任。從這件事來看,杜憫不但只短短几年就把握準了葉明淨的性格,勸得她修改了主意。同時還很會做人,為眾多重臣解憂,事後誰不賣他這一份人情?一舉兩得。果然不得了。
“又是河北、西北兩處。”於光愷思忖道:“陛下所有的新政都是撿的這兩塊地方開始。林公,你看……”
林珂道:“這兩處,西北有顧朗,河北有孫承和。兩支大軍壓著,原來的官員因為戰事去之八九。這兩塊地方的政務,相當於一張白紙,陛下再怎麼書寫,也出不了亂子。自是挑這裡了。再者,老夫琢磨著,陛下大約是想來個對照。自從西北、河北廢除人頭稅,只收取田地稅後。往那兩地遷徙定居的百姓一年比一年多。現在看著不顯眼,再來個五六年,南北百姓的日子就可明顯分出高下了。”
“不錯。”董學成很快舉一反三,“等這回陛下的專業科考事項一出,總有一些舉人會不嫌西、河兩地貧苦,考過來做官。五六年之後,也必將成氣候。”
“哎呀!”於光愷驚呼一聲,“這倒是提醒我了。得加上一項。凡專業科考入西、河兩地為官的,三年任滿後不得調去他省。不然,人人拿其當跳板,可不得了。”
張奉英道:“也不能一輩子都在那兒吧。總得擬出個期限。”
林珂點頭贊同,四人便接著商議起來。
類似的情景,翰林院、六部衙門都在上演。
就這樣過了一個月。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最後彙集到葉明淨案桌上的十幾本計劃書,居然方方面面都完善了不少。看了半天也沒看出什麼岔子。
葉明淨很高興:“一項政令好不好,還得看他具體實施的效果。實踐是檢驗它的最好辦法。就這麼辦吧,今年將政令宣告下去,明年開始加專業科考。只要有舉人功名的,皆可參加。官職空缺就是西北、河北兩地的那些。”她想了想,又道:“將文武科考、專業科考時間都錯開。科考最先、武舉之後,專業加考最末。秀才,只能參加武舉。舉人,剛三項都可參加。”
武舉,在這個時空,是李若棠先弄出來的(文科舉的誕生依舊在隋煬帝那裡)。她在最初即規定了,不管文舉人還是武舉人,秀才身份都是最基本的敲門磚。李若棠認為有了秀才身份就是高中畢業,文舉人是文科大學生,武舉人是軍校大學生。文科大學生(文舉人)可以繼續考‘公務員’(進士)。武舉人就不需要了。軍校大學生畢業了,當然得進軍隊深造。進了軍隊才能見真章。故而,周朝與夏朝都是沒有武進士的。而這樣一來,武舉的規模就和文舉的院試不一樣了。武舉院試不可在當地籍貫考。必需來長安城。
故葉明淨有此一說。她希望不拘一格,找出幾個全面發展的人才最好。
陛下輕飄飄一句話,下面的人就得跟著忙,排日子、排人手、排地方,事務繁多。
在這一大堆事物中,還有一件重中之重的。那就是大皇子葉初陽殿下的三位老師人選,和兩個伴讀人選。
朝臣們關注三位老師的名額,雖然誰都知道已經只剩倆兒了。勳貴們關注伴讀名額。目前看來,似乎也是有人插隊,顧朗的小兒子目前可是和大皇子殿下住一塊的。
葉明淨本人對此事當然也很重視。老師的人選很好辦。葉初陽才六歲,目前主要是基礎教育。便在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