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了眼。死活非她不娶。我這做父親的,也是早些年汲汲忙碌,疏忽了對他的教導。那孩子生生就變成了個做死學問的。這輩子也就這樣了。若在嫁娶上再不得他的意,實在是不忍心。我也只得咬牙應了。”他知道自家兒子和孫家的關係容易引人注目,便索性把事情都攤開來說。
方敬見他如此,也只好安慰他:“介問的清名天下有目共睹,斷不會因為一樁姻親就譭譽。說來,慶國公家在勳貴裡,是那有名的不出頭。比之景鄉侯、永昌侯、晉國公家要穩妥的多。”
董學成搖頭:“敬公,你也不必安慰我。若是孫承和沒有當這個伴讀,慶國公家是不算什麼。現在這情形……有很多事,我就不便開口了。一切,都看皇上的意思吧。”
方敬得到了答案,微微一笑。既然連董學成這個佔了極大便宜的姻親都按兵不動,他也就先隔岸觀火了。
***************
承慶帝很快發了旨意,給豫、睿、康三家國公和涼郡王。說是年紀大了,自家親戚們見的面少,趁著現在風調雨順、天下太平。想招幾個孩子進京來見見。當然,旨意中特別強調了,皇帝陛下不強求,各家隨意,想派哪個孩子進京就派哪個,想派多少就派多少。但是,只能是孩子進京。孩子的家長們年紀都大了,還是在封地待著頤養天年吧。
收到旨意的幾家人心情各不相同。涼郡王沉思了片刻,找了胞弟一家過來商量。
涼郡王的胞弟從小習慣了聽母親和哥哥的話,成人分家後,秉承了這一優良傳統,凡事必和自家媳婦商量。聽了大哥闡述旨意的話後,他不自覺的把目光投向了妻子。
涼郡王的弟媳是個活絡人,早就聽聞了過繼宗嗣一說,她看著自家的三個兒子,是越看越覺得有出息。人多勝算大。於是便道:“孩子們長這麼大,還沒去過京城呢。正哥兒年紀最大,又是哥哥,少不得要帶著弟弟們沿途打點。仁兒和齊兒年紀也不小了,跟著出去見識見識也好。”話裡的意思,竟是要把三個嫡子全都送去京城。
涼郡王一口水喝在嘴裡,還來不及嚥下去。聽了她的話,差點兒沒嗆著。
真是無知婦人!不要把雞蛋全擺在一個籃子裡,這麼淺顯的道理竟然都不懂?
他剛想勸解,涼郡王妃用力的咳嗽了一聲。眼睛朝他一瞥。
於是涼郡王道:“也罷,你們家的事,你們自己做主就好。我這裡,就是慈兒去。王妃身體不好,善兒留在家裡照顧他母親。”
兩家定下了進京的人員後,剩下的就是安排隨行家人。之後,將人員名單夾在謝恩摺子裡,送進了京城。
這一份名單很快就擺到了葉明淨的面前。同樣的名單,還有三份。分別是豫、睿、康三位國公寫來的。
承慶帝把它們一起擺到了女兒的桌前:“你看看,這些應該就是進京的最後人選了。”
------------------------------------------------------------
有事要辦,先發一章。今天還有一更,時間上可能會晚些。
正文第二十七章對手(三)
葉明淨先看涼郡王家的,一看吃了一驚:“什麼?葉息正三個兄弟全要來?”
承慶帝笑了笑:“涼郡王的這個弟弟,朕是知道的。當年,老親王怕他們兄弟倆會為了爵位有罅隙,就刻意的把小兒子養成了沒主見的性子。後來,又怕他分家後日子不好過,就替他娶了一個會理家的能幹媳婦。日子過的到也不錯。只是,這小兒媳出生低,見識就少。過過小日子,理家算賬還行,遇到大事就有些看不清了。”
葉明淨翻了翻名單,道:“她看不清,有些人還是看的挺清的。這不,豫國公、睿國公和康國公家派的都是成年的嫡子。”
真的是成年,尤其是睿國公家的葉息矜,二十四歲的翩翩公子,家裡都有兩個兒子了。人家愣是老婆兒子都沒帶,光棍一條的上京。明擺著一副“我已經有後了,不怕和你們扯皮”的態度。
豫國公家的葉息聆,二十二歲,家中有一嫡子。康國公家的葉息觀,二十歲,家中妻子懷有五月身孕。
瞧瞧!都是聰明人啊!這三位看上去還真就像只是來京城見識的。
葉明淨不敢大意。成年人遠比未成年人要難對付的多。世間之事,千變萬化,不到最後一刻,誰也不敢說自己就是勝利者。
相比之下,涼郡王的嫡長子葉息慈,看著就要單薄許多。但也不排除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