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第1/4 頁)
塔多姆方面提供了西茲亞等人為首的間諜情報網,這才是對雷吉克而言最重要的支援。
要得到塔多姆方面的信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剛開始雷吉克只不過是站在被監視的立場,直到這幾年塔多姆才真正理解他的想法。
從那之後,為了要讓雷吉克在拉巴斯丹王死後掌握權力,雙方一步一步地演練著對策。
而國王與皇太子出乎意料的死訊突然傳來,也讓他們的計劃亂了調。
雷吉克不得不掌握“實權”,然而卻有太多人會妨礙這個目的,像是認真的軍務卿、政治力強大的政務卿、以及精明的外務卿等。要是由他們掌握實權,讓雷吉克本人成了傀儡,他即位也就沒有意義了。
雷吉克的目的並不是只要“當上國王”就好,而是要獨斷獨行,由他一個人來決定國家的施政方針。
所以他暗殺了軍務卿,並以讓正妃與政務卿背黑鍋的方式解決掉那一派的勢力,然後順利地登上國王的寶座。
在這次的內亂中,只能選擇逃跑或決定當騎牆派的貴族們早已不具政治上的發言權,剩下的敵人就只有外務卿與四王子菲立歐了。
“那些傢伙真的要一決生死嗎——要是我一定會選擇‘無條件投降’啦……”
雷吉克喃喃地說道。
他喃喃自語的重點不在於這次的內亂,而是針對鄰國塔多姆的存在——
大國塔多姆覬覦阿爾謝夫肥沃的土地與其勞動力,同樣也極度渴望佛爾南神殿的輝石及其經濟利益,這是無庸質疑的。
只因為土地的些微不同,就產生了如此大的貧富差距,雷吉克覺得這是很不合理的。將阿爾謝夫的富足分一些給塔多姆,對他來說是不痛不癢而且理所當然之事。
在阿爾謝夫的王室中,這麼想的本來就只有雷吉克一個人。
這兩國自古以來就是水火不容的關係,阿爾謝夫是站在防守的一邊,而塔多姆則是站在侵略的一邊。盡全力想要打破這個局面的塔多姆是壞人——人們這樣的想法是根深蒂固的。
因此兩國在不久的將來勢必會爆發戰爭。
——“勢必會”。
這場內亂真正的意義其實在於“避免那樣的情形”。
對於塔多姆,雷吉克早在戰前就已決定“無條件投降”,塔多姆也深知其心意。也就是說,一旦雷吉克掌握實權,塔多姆與阿爾謝夫之間就可以避免一場戰爭。
外務卿那些人應該早已注意到這件事了吧!不過菲立歐也許還不知道。
引導這場戰爭的結果,就等於是選擇這個國家的未來。
是要避免戰爭、順從塔多姆,雖然被榨乾,卻可以苟延生命呢?
還是相信這些微的勝算,不屈服於塔多姆的威脅,為守護這個國家與人民而戰呢?
不論選擇哪一個,都會給人民帶來相當大的負擔。
而且要是選擇後者,贏了塔多姆固然可以守住這個國家;但要是戰敗的話,將會失去所有人力和物資。而且就算贏了,也要付出慘重的犧牲代價。
其實在雷吉克眼裡,這個名叫阿爾謝夫的國家是沒有“勝算”的——
貴族們鬆懈不振。
人民不習慣戰爭。
士兵疲弱,很少人具備指揮官的才能。
唯一的優點只有物資豐富,但人民卻一心追求安穩生活,缺乏可能面對戰爭的覺悟。
雷吉克看不到這個國家的未來有任何希望。
如果用陳腐的比喻來說,阿爾謝夫就有如一隻肥豬。
相對地,塔多姆雖然物資缺乏,卻也因此而擁有剽悍的國風,就像一隻飢餓的野獸。
雙方一旦開打,阿爾謝夫是沒有勝算的。既然如此,還不如在戰前先降伏,不但可以減少傷害。對雷吉克來說,這也才是他對王室真正的復仇。
這些貴族一直以為人民是為了守護王室而存在的。
他覺得這種想法太過自以為是——為了守護什麼無聊的王室而與其他人戰鬥,是一種叫人作嘔的思想。
雷吉克本就出身平民,身為被捲入王室自以為是理論中的一人,他並不打算犯下同樣的錯誤。這並不是針對人民,只是單純對於這樣的王室得由“其他人”來保護一事感到不快。
他無意讓這個王室成為戰敗者這樣的悲劇主角。
王室就像現在這樣徒有虛名即可——不需為將來攻打其他國家有什麼實質上的作為,只要畏畏縮縮地一味迎合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