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2/4 頁)
後,年初福元機器廠又投資建立了附屬鍊鋼廠,想要進一步擴大炮彈的產量,估計問題比較大。
如果是一年前的福元機器廠,估計趙東雲都可以直接指示下去讓福元機器廠擴產了,但是現在福元機器廠那邊的股本爭鬥比較厲害,趙東雲也不好再插手福元機器廠的詳細經營情況了。
福元機器廠從籌建之初,甚至還沒有進行量產的時候就已經是開始盈利了,北洋新軍以及其他各省新軍以及舊軍的軍械訂單給予了福元機器廠優良的盈利未來,尤其是去年後諸多人都看上了這塊蛋糕,甚至不少外資都想要插一手。
不過視福元機器廠為北洋集體企業的袁世凱特地為福元機器廠請旨,說該廠關係國防,嚴防落入外人之手。清廷特別下旨該廠不允許讓洋人入股投資,洋人即使透過各種手段持有該廠股本,只要一經發現,立即作廢。這種事情在亂七八糟的清末時代也算得上是一個例外了。
不過沒洋人什麼事後,國內多錢的人都是想要入股其中,其中又以福元機器廠的原有股東更加希望擴大他們手中的股本比例。
但是過去一年裡趙家百分百控股的福元紗廠作為福元機器廠的母公司,大股東一直都是沒有同意大規模的股本增發,只是透過了兩次小規模的股本增發而已,主要資金來源還是透過貸款,然而貸款雖然有不少,但是當貸款達到一定幅度後,很快也就是貸不到款了。
而去年年底福元機器廠計劃建立附屬鍊鋼廠、同時準備購入造炮、重機槍所需的諸多裝置,這所需的資金可是達到了數百萬之多,貸款根本就貸不到那麼多,最後準備進行股本增發集資。
但是這一次的由於增發的規模太大,一但成功增股就會讓福元紗廠對福元機器廠的股份從百分之四十三下降到百分之二十四,此舉自然是遭到了福元紗廠這家母公司的強烈反對,發展雖然重要,但是掌控這家企業更加重要,但是福元紗廠的反對卻是失敗了。
因為福元機器廠雖然是福元紗廠的子公司,但它的經營權是屬於董事會的,同時福元還是在英租界註冊,算得上半個英資企業的,擁有現代化規章制度的福元機器廠在召開了董事會後,大部分股東同意增發導致福元機器廠進行了大規模的股本增發,就算是母公司、大股東福元紗廠也無法改變董事會的決定。
最後福元紗廠被迫利用原有股東的購股優先權,不惜從天津官銀號以及其他幾家錢莊貸款了數十萬兩銀子購入增發股份,試圖保持絕對的控股權,但是依舊有大量增發股份被其他股東購買,導致福元紗廠對福元機器廠的佔股進一步下降到了只有百分之三十五的地步。
而值得注意的是,先後三次股本增發以及多次的貸款中,福元機器廠從國內尤其是天津、京城為中心的北方資本市場上籌集了高達四百多萬兩銀子,基本上北方地面上的擁有百萬身家以上的民族資本家或多或少都參與其中。
而這還是直接參與進來的,有些沒能直接入股的資本家們透過迂迴方式,比如投資其中的某個股東公司從而間接獲得福元機器廠的股份,比如說福元機器廠的第二大股東‘鼎盛票號’,年初從傳統的票號改製為鼎盛銀行,洪旭維在經過了長達四年的考察學習外資銀行體系後,終於是走上了改革之路,把鼎盛票號這個傳統的山西票號改為新式的現代化銀行。
並且在改制之後,也是仿效福元機器廠發展之路,並沒有固執的堅持私人持有,而是根據最新頒佈的公司法改為有限股份制銀行,同時吸引了大量資本進入。
由於其持有福元機器廠的大量股份以及也是福元紗廠、福元機器廠的幾個主要債權人之一,所以該票號的改革吸引了眾多國內資本家參與,發展勢頭可是非常猛。
福元機器廠的多次的融資,其實就是一次次的資本盛宴,無數都想要咬上一口,參與其中的總資本規模已經不僅僅只有幾百萬兩銀子,而是高達上千萬。
同時福元紗廠的其他幾個子公司也是引來了諸多資本的聯合參與,比如福元織布廠,福元洋灰廠、福元火柴廠、福元肥皂廠等一系列的子公司,雖然規模遠不如福元機器廠那麼大,但是同樣由於採用了清一色的新式管理制度,而且有著福元機器廠的成功前例在,同樣吸引了諸多國內資本甚至外資的參與。
幾個新建的子公司中,尤其是福元織布廠,去年籌辦的時候吸引了國內諸多紡織業的民族資本家參與,錦州李家當初就是想要入股其中,不過當時福元紗廠並沒有大規模對外吸引投資,而是自己負擔了前期投資,一直到今年二月順利投產,並且由於日俄戰爭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