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第1/4 頁)
再者,如果答應了端方他們,那麼一個首相可就來了!
屆時甚至都不能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是絕對的萬人之上了!
諸多理由加起來,再看到南方諸多督撫也是支援自己,而且南方諸省的軍隊加起來似乎也不少了,好歹也有幾鎮幾協呢,如果再練練兵,估計湊出十幾個鎮也不是難事。
於是乎南方督撫一串聯之下,一個‘中華聯邦帝國’就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之所以沒繼續叫大清帝國之類的,那是因為甭管光緒被逼還是自願,那退位詔書是真的不能再真了,不承認也沒有辦法,再加上這年頭很多人還是掛念著反清復漢的,為了避免外人嚼舌頭,同時也是為了拉攏諸多漢人重臣,所以端方等人是主動建議,這國名得改一改,大清之類的就不再用了,換一個高大上的。
於是乎這幾個人一琢磨,就是想出來了一個‘中華聯邦帝國’的國名,然後發表通電錶示繼續遙尊身陷京師的光緒為首任帝國皇帝。
十二月二號,張之洞在武漢召開所謂的‘國會’南方諸省派遣過來的代表一同商定了所謂憲法以及各種體制等等。
然而張之洞就是成為了首任的帝國首相,蔭昌成為陸軍部大臣,而北洋的死對頭岑春煊也是屁顛屁顛的從上海跑了過去,然後擔任了度支部大臣,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剛成立的中華聯邦帝國首任內閣中,除了蔭昌是滿人外,其他的清一色是漢人大臣!
為的就是向外界表示,這絕對不是屬於滿人的政權或者內閣,而是屬於天下人的內閣!
但是這只是表象,因為隨後釋出通電效忠於中華聯邦帝國的諸多督撫中,滿人督撫的名字就佔據了近半!
十二月二號到三號,南方多省幾乎所有的督撫們相繼發表通電擁護中華聯邦帝國,其中的滿人就有:兩江總督端方、陸軍部大臣兼任江北提督蔭昌、雲貴總督錫良、安徽巡撫恩銘、江西巡撫瑞良、新疆巡撫聯魁、上海道臺瑞澂等。
同時還有大量的漢人督撫,包括兩廣總督周馥、閩浙總督丁振澤、四川總督趙爾豐、陝甘總督趙爾巽、江蘇巡撫陳夔龍、浙江巡撫張曾揚、貴州巡撫龐鴻書等。
訊息傳到了唐山後,原本對張之洞成立所謂中華聯邦帝國還感到慶幸的趙東雲也是開始擔憂起來。
為什麼?
因為趙東雲和王英楷之間的鬥爭,甚至追溯到之前和馮國璋、王士珍之間的戰爭,這雖然打的激烈非常,但不管怎麼說,這都是北洋內鬥,這爭奪的並不是說對這個國家的領導權,而是北洋老大的地位。
怎麼講呢,北洋諸位大佬之間的鬥爭也算不上什麼生死之爭,馮國璋雖然兵敗了,但是現在照樣活得好好的,王英楷就算心裡頭噁心他,但是馮國璋宣佈下野後,王英楷照樣得好吃好喝款待著,畢竟北洋諸位大佬之間都是多少年一起走過來的了,許多人曾經都是朋友,甚至私底下都還有不淺的交情,只不過各自派系的利益讓他們拔刀相向而已。
退一萬步說,北洋的這場內鬥不管誰輸誰贏,這肉都爛在北洋的鍋裡頭,一旦王英楷和趙東雲分出勝負來,那麼接下來就是統一北洋,進而發展壯大北洋這個體系。
但是現在張之洞聯合其他南方督撫在南方搞出來一個所謂的中華聯邦帝國,這已經是傷害到了北洋的整體利益。
要是張之洞他們真弄出來什麼北伐軍,然後殺進直隸並打敗王英楷等人的話,他趙東雲的下場也好不到那裡去!
第兩百零八章 天津會談(一)
張之洞聯合南方督撫在十二月初搞出來了一個所謂的中華聯邦帝國後,就是給激烈非常的北洋內鬥澆了一盆冷水!
尤其是張之洞就任中華聯邦帝國首相後,提出的第一項政策就是組織南方聯邦軍隊北伐,以迎合聖駕後,就更是讓整個中國的局勢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混亂之中。
一時間裡,就連原本鬧的紛紛揚揚的趙東雲和王英楷之間的差槍走火也是悄無聲息停歇了起來!
本來十一月底,也就是二十九號那天趙東雲麾下的奉天第二鎮之李純第三協已經發起偷襲,從而攻克林亭口,並會同第二鎮之第四協準備一鼓作氣,進而攻克寶坻了。
然而南方諸省搞出來了這個中華聯邦帝國後,趙東雲就是下令前線部隊暫緩預定的攻勢。
相對的王英楷那一邊,原本準備北上增援京師方向的張懷芝第五鎮、王汝賢之第二十九混成協也是暫停北上,從而迅速把目光瞄向了南方!
十二月三號,王英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