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入國子監(第2/3 頁)
南京國子監和貢院的位置,正是後世的夫子廟。去過南京的遊客都知道,那裡正是秦淮河畔最繁華的所在。
可考前最後兩週,連秦淮河上的畫舫都變得清閒起來,沒什麼生意。河邊一條街的勾欄青樓,人跡也稀疏了一大半。
沈樹人那些同來南京的友人裡,只剩下鄭森跟他一樣,算是“保送生”,不用複習功課。
鄭森找不到其他人一起吃喝玩樂,就天天建議沈樹人一起去秦淮河上長長見識,不過都被沈樹人婉拒了。
之前為了做局,他欠了陳圓圓一番美意,還買了董小宛,這些都沒收拾乾淨呢,再去秦淮河純屬貪多嚼不爛。
不過,他也趁機跟鄭森聊了幾次,瞭解一下鄭家的後續反應。鄭森對此自然是知無不言,說他父親前幾天已經另派信使來南京,瞭解了他的情況。
得知兒子在南京確實沒受到限制,還在國子監結交到了不少朋友,鄭芝龍也就漸漸放心,不再糾結。這事兒算是徹底揭過了。
……
鄭森請不動沈樹人,便每天自己一個人去逛秦淮河。
沈樹人寧可利用這半個月好好鍛鍊身體,在園子裡射射箭修修心。又重金買了幾匹好馬,每天到城外策馬賓士。
將來要到流賊氾濫的地區做地方官,騎術好也是一項保命的技能,練練總不虧的,還能減肥呢。
練了五六天騎射,轉眼已是八月中旬,還有最後十天就考試了。
這天一早,沈樹人射完箭,就帶著沈福等家丁出城騎馬,直到傍晚才回住處。
沈家在南京置辦的別墅位於白鷺洲,那是秦淮河下游一處達官顯貴府邸的集中地。核心區便是魏國公徐弘基(徐達後人)的府邸,其他有錢人也圍繞著這片溼地建園林。
沈樹人回到家,才發現府裡有不少人在迎候。
原來是父親沈廷揚又派了兩船家丁、管事來伺候他。
為首的是沈福的二哥沈壽,也就是“董家繡莊案”裡、扮演成賬房先生釣魚的那位。沈壽跟他弟弟相比,完全沒有武藝,也沒出過海,不過算學倒是很好,是做賬的一把好手。
沈樹人跟管事們打過招呼,隨口遜謝:“我父親也太小心了,我不過來南京掛名讀書,哪用那麼多人伺候。”
沈壽卻不敢託大,連忙殷勤解釋:“老爺得知少爺在秋闈之後便要買官,還可能是幫楊閣老辦差的錢糧官,怕少爺身邊得用的幕僚不夠,誤了事兒,就派我們先過來聽用。”
沈樹人剛從合肥回南京時,就給家裡捎了信,把與楊嗣昌討論好的安排,都跟父親說清楚了。
沈廷揚知道兒子很快能當官,心情自然很不錯,就眼巴巴找了得力的人手來幫襯。
看這架勢,要是換了別人,如果不貪汙,絕對養不起這麼多助理。
沈樹人心中暗忖:這樣也好,既然打定了倒貼錢做官的主意,那就貫徹到底,咱是為天下百姓而出仕!不受崇禎的恩惠!
沈壽見少爺接受,又低聲說了個好訊息:“少爺,那次買回來的董家小娘子,自從你因為案子被移送南京後,也是心懷愧疚,茶飯不思,覺得少爺您是為了救她出苦海、陰差陽錯惹的官司。
這次她寫了一封書信,苦苦哀求老爺讓她來。說是她也懂些寫寫算算、紡織女紅,可以做事報恩。老爺也準了,我就把她跟少爺的那幾個貼身丫鬟一起送來了。
老爺還說,既然你要做官了,等官位落實後,就可以把崑山梨香院的陳姑娘也一起贖了給你送來,只要好好做官、用心為楊閣老辦差。”
說完這些事兒,沈壽也很有眼色地沒有再打擾,跟弟弟沈福一起退了出去,讓少爺好處理內宅的事兒。
沈樹人乍一聽有些意外,隨後就釋然了。
董白並不知道他的計策,還以為他是“英雄救美”惹的官司,感動得稀里嘩啦也實屬正常。
要是不感動,那才叫沒心沒肺呢。
沈樹人並不想趁人之危,但也不想解釋。如今還沒過保密期,輕重緩急必須分清,董白要誤會就誤會吧。
想好了應對之策後,沈樹人好整以暇地踱回後宅,入眼便看到鶯鶯燕燕好幾個侍女撲上來噓寒問暖。
尤其是通了房的大丫頭青芷,更是哭得稀里嘩啦的,連連問少爺這陣子在南京刑部有沒有吃苦。
“肯定吃了很多苦吧,都瘦了這麼多了,可得好好補補,心疼死人了。”青芷摸著他比在蘇州時又瘦了十幾斤的身體,淚如雨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