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鄉試揭曉(第3/3 頁)
倍溢價,就是為布匹的額外寬度買單的。
更寬的布做衣服做被子的時候需要的裁剪縫合工序會更少,邊角廢料也少,利用率高。
見到這個現狀後,沈樹人也免不了讓董小宛想想辦法,每天跟他一起切磋,看能不能改良一下機器。
畢竟沈樹人在21世紀時也找裁縫定做過衣服、看到過21世紀的布匹。後世的紡織品根本不存在寬幅限制,想織幾米寬一卷的布都行。
按歷史書的說法,是1730年代英國率先出現了“飛梭”,才把布匹寬度受手工投梭長度制約的問題解決了。
只要把布匹加寬,織工在同等投梭、提經勞動頻次下,可以生產的紡織成品就能成倍提升,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沈樹人把發明“飛梭”的思路大致安排了一下,他自己就當起了甩手掌櫃,任由董小宛自行琢磨。
……
把一圈種田攀科技任務全部交代下去之後,十幾天時間很快就過完了。
崇禎十二年的鄉試,也在沈樹人的忙碌中過去。直到張榜貼成績的日子,沈樹人才想起這事兒,陪著張煌言和顧炎武、歸莊去看榜。
張煌言原本歷史上應該崇禎十五年才中舉,但或許是跟沈樹人結交後,沈樹人給他提供了不少新的思路、讓張煌言的答題風格、政見態度更符合了這一年的錄取傾向。
總而言之,張煌言陰差陽錯,還真就提前三年中舉了。
歸莊學問本來就不錯,也沒顧炎武那麼驚世駭俗,一切如常考中。
而顧炎武則是跟歷史上一樣落榜了,落榜之後,顧炎武還非常憤慨,覺得如今的八股風格太死板,跟沈樹人抱怨說將來再也不考了。
沈樹人心中暗喜,顧炎武不考了,正好拉他去給自己做幕僚。
至於表哥張煌言考中了,也可以想辦法給張煌言買個官,先去史可法那兒謀個差事,幫沈樹人先在安徽地區建立一個立足點,作為未來跟流賊作戰的根據地。
“恭喜表哥高中,顧兄你也彆氣餒,考都考完了,咱去秦淮河上痛飲幾日散散心。如今這亂世,不管中不中,都有機會報國救民。”
沈樹人一邊琢磨,還一邊安慰落榜的顧炎武。
——
ps:因為有些見效慢的瑣碎種田情節,就一股腦兒流水賬塞進來了。快速過掉。看歷史文的讀者,基本上科技種田都看了幾十幾百遍了,我寫多了肯定會被嫌灌水、拿資料湊數。所以只寫個佈局思考邏輯,其他都略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