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新音樂探索者?】(第1/2 頁)
王曉磊以前是個成功的音樂製作人,自從太合麗聲宣佈倒閉以後,他就沒有再製作唱片,轉而去各種選秀節目當評委,居然從幕後人員混成了綜藝咖明星。
空閒無聊的時候,王曉磊也在網上寫各種樂評。這次《中華好歌曲》淘汰賽邀請的媒體樂評人,其中就有王曉磊的身影,他是代表蠶豆網出席的。
雖然淘汰賽還沒開始錄製,但王曉磊從第一期就已經關注《中華好歌曲》,因為這是一檔原創歌曲類節目,而他以前長期從事的職業正好是音樂製作人。
最初的時候,王曉磊想為李明毅的《生活》寫一篇樂評。但當葉誠帶著《東風破》出現,王曉磊立即就改變了主意,因為他被《東風破》給驚豔到了。
《中華好歌曲》首期結束僅僅一個小時,王曉磊在蠶豆網上的樂評就已經出爐:
“《中華好歌曲》的口號是尊重原創、尋找原創、支援原創,作為一個曾經的音樂製作人,我對這檔節目抱有很高的期待值。今天節目第一期播出,我仔細地從頭看到尾,其精彩程度居然超乎了我的預料。
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首歌,是葉誠的《東風破》。我可以大膽地說,它的出現,將會給華語樂壇帶來巨大的驚喜。
我們平時總聽到一句話: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不管在課堂、選秀場,或是節慶晚會上,一看到京劇、崑曲、雜耍節目,往往就有人高喊口號,什麼保護傳統文化之類的,再來上一句不鹹不淡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一轉頭大家還是該聽搖滾聽搖滾,該看大片看大片。
我們的傳統音樂是座寶庫,可惜在現代文化產業中,還沒能加工成優質的商品。傳統藝術再精美、再璀璨,它們還保持著過去的形態,難以寄託當下的情感、融入日常的生活。
扯遠一點,先說說十九世紀下半葉的美國,經濟已經邁上快速發展的道路,但文化上還無法擺脫面對歐洲時的不自信。那時的美國被視為藝術的荒蠻之地,在歐洲樂壇混不下去的草臺班子,跑到美國演出都會被奉為上賓。後來美國音樂家開始關注本土音樂,關注那些被主流圈子忽視的民族音樂,比如布魯斯、黑麵人遊藝歌曲、黑人福音歌曲等等。在對民間音樂進行整理、分析、再創作的過程中,音樂家們在保留其精髓的同時,又對不利於推廣傳播的部分進行修改,使之在格式上符合當時的傳媒渠道……
美國民族音樂世俗化、商品化的過程,很值得中國流行音樂借鑑。我們有豐富的傳統音樂寶藏,還有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音樂,可供我們使用的素材太多了。但素材還是要加工的,否則再好的食材,把半成品端上桌子也沒法吃。
音樂素材中該如何取捨?如何將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這是所有中國音樂人都應當思考的問題。
我們回過頭來說《東風破》,這是一首中國元素和流行歌曲融合得讓人非常舒服的歌。鋼琴和吉他作為主伴奏,確立了現代的、西式的音樂曲風,而將琵琶音作為主旋律,則為這首歌染上了一層中國色彩……
《東風破》的歌名,應該取自中國古代一種民間曲式,叫做曲破。歌詞看似仿古,其實字面表達淺白,既有古意,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
在東方,目前只有日本、印度等國家,把傳統藝術融進了流行音樂工業當中。中國的這類歌曲只能算是特色,尚未成為一個類別,因此我們應該向探索者致敬,感謝葉誠為華語樂壇帶來這首《東風破》。”
王曉磊的這篇樂評,將《東風破》拔得很高,甚至高到這首歌無法承受的地步。由於他在圈子裡和網路上的知名度,這篇樂評一發表,就立即被各種關注、轉發。
質疑者有之,贊同者更不少。但不管是質疑還是贊同,都大大地為葉誠和《東風破》刷了一把熱度。
“王老師把《東風破》和《中華好歌曲》吹得這麼神,到底是收了節目方多少營銷費?”
“肯定收錢了,這篇樂評我看著都臉紅,從頭到尾全在幫《東風破》吹牛比。”
“說收錢的那些人,你們真的聽過《東風破》?”
“聽了,感覺還不錯,但沒王曉磊吹得那麼神。”
“我覺得王老師的樂評一點沒誇張,這首《東風破》我已經單曲迴圈了20多遍,根本停不下來。”
“真的假的,我去聽聽。”
“大家別上當,王曉磊就是節目方請來的營銷狗。”
“樓上嘴巴乾淨點,王老師招你惹你了?”
“聽你們討論得這麼熱鬧,我剛去搜來聽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