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1/4 頁)
隨著陳裕的到來縣學關閉的兩扇大門緩緩開啟,陳裕在院門前立定身形,環視了一眼在場的眾位學子後神色嚴肅地宏聲說道,“凡不符合此六項者不得應試,否則一旦查出嚴懲不貸!”
所謂身家清白,指的是娼、優、隸、卒之子孫不得應試,退役三代之後方可與平民同等。
所謂冒籍,顧名思義,就是冒充籍貫,即外縣人冒充本縣人來應試。
因為縣試錄取人數有定額,而各縣童生多寡不等,故而額少人多之縣的童生往往跑到額多人少的縣應試以期錄取,這對本縣人不利故為定例所不許。
若有廩保賣情或受賄而保送非本縣人的應考者,準考生或他人檢舉揭發證實後,廩保要受到應有的懲罰,稱為“攻冒籍”,與現在的高考移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所謂槍替,就是請人代考,古代讀書人對功名的追求可謂狂熱,故而考生無論窮富皆有讓人代考者,反正當時也沒有照片難以驗明正身,唯有認保的廩生來辨認,這中間就很容易產生利益的輸送。
所謂匿喪,就是隱匿父母喪期未滿三年,按照大明定製父母之喪要守孝三年,不僅適用於官員也對考生們有效。
而縣試三年一屆,機會難得,故而有些服喪的考生就隱匿了事情參考,誰也不想再熬三年,保不準這次應試就能獲得功名。
至於夾帶和舞弊,這就非常容易理解,泛指考試時的作弊方式,以古代讀書人對功名的狂熱,那些實力不濟者自然會想方設法地作弊,作弊方式千奇百怪,令人大開眼界。
“諸位童生,查驗入場,不得喧譁!”說完後,陳裕轉身進了縣學院內,江口縣縣學教諭汪成站在院門處高聲向黑壓壓聚在門前街道上的考生們喊道。
聽聞此言,現場頓時一陣騷動,考生們紛紛拎起了各自裝有文具和食物的考籃,也就是長耳竹籃,按照事先排好的佇列站好了位子,等待進入縣學。
按照進場的流程,考生們以鄉鎮為單位魚貫進入縣學,經院門處的差役查驗考籃,確定並無夾帶私物後放行。
由於在考棚裡很難作弊,再加上考官是當地的父母官,以及試題相對簡單的緣故,故而童試時的縣試和府試搜查比較寬鬆,通常只查考籃而不搜身。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時對入考場時被搜出的夾帶處理比較輕,搜出來就呵斥一通,把小抄沒收,但考生還是可以參加考試,而如果在考試中被發現夾帶那後果可就嚴重了,要受到主考官的嚴懲。
有一點是要著重注意,那就是小抄絕對不可以藏在褲襠裡,那樣做可是褻瀆聖經賢傳,罪過很大,考生不僅會被取消本次考試的資格而且還會在縣學大門口跪上一天,等考試結束才可以離開。
由於縣學裡沒有如此多的房間供考生使用,故而臨近縣試時會在縣學的幾個院子裡搭建考棚,也就是那種規模巨大的涼棚,然後在涼棚裡放上桌椅供考生考試。
像江口縣這種物資富饒的縣還好說,不僅可以搭建起氣派的考棚,而且還能提供給每個考生單獨使用的桌椅。
如果擱在那些偏遠地區的州縣,不僅搭不起考棚,也沒有考試的桌椅,唯有兩摞磚頭上加一塊木板充當考桌,然後席地而坐。
這種簡陋的考場擱在平時還能應付過去,一旦遇上颳風下雨的天氣考生們都將成為落湯雞,屆時唯有把考試延期。
值得一提的是,考棚所在的院子入口處要用木柵欄封鎖起來,實在沒有柵欄可以用樹枝來代替,閒雜人等不得入內,否則就要以破壞科舉的罪名受到嚴懲。
考生進入縣學後,要在考棚入口前等待最終的查驗,這個入口搭著一個木柵門,有個雅名曰“龍門”,取魚躍龍門之意,意味著一旦透過縣試就離功名近了一步。
最終的查驗由知縣和巡視考場的教官以及縣裡的廩生組成,既是對考生們驗明正身,同時也是發放考卷,透過這一關才能進入考棚應考。
考棚外搭建了一個巨大的涼棚,知縣坐在涼棚的西面,朝東而坐,教官們立在知縣的背後,給考生作保的廩生立在教官的身旁。
考生依次進入涼棚接考卷,在知縣面前高聲喊“某廩生保”,相應的廩生確認其身份後回喊“廩生某保”,此為“唱保”,是縣試最為重要的環節,以此來確定考生的參考資格。
畢竟參考的考生眾多而一個縣的廩生人數有限,只有二十人,故而一個人往往要作保百餘童生,因此不可能一一認識些考生。
因此,如做保的廩生對考生的身份有所懷疑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