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費用包括直接費用和期間費用兩種。直接費用是指直接為銷售產品或提供勞務等發生的成本,如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期間費用是指企業在一定期間內為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耗費,包括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它是為一定會計期間的收入而發生的,不能明確歸屬於哪類產品所發生的。
〖提示〗 收入與費用的關係
收入與費用之間存在意義重大的關係。費用發生的目的是為了產生收入。在計量一段時間的利潤時,收入應該減去為產生收入而發生的所有的費用。這種在“因果關係”的基礎上把費用從收入中減去的概念稱為配比原則。在將收入與相關的費用配比時,時間選擇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例如,在編制月度利潤表時,用本月的費用衝減本月收入是十分重要的。我們不能用這個月的費用衝減上個月的收入,因為兩者之間沒有因果關係。
〖提高〗 費用與成本之間的區別
費用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費用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取得收入而發生的一切耗費,包括成本。狹義的費用僅指期間費用,包括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成本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而發生的耗費,歸屬於某種產品,是物件化了的費用。“費用”這一會計要素指的是廣義的費用。表1…1更清晰地說明了費用與成本的關係。
表1…1 費用與成本的關係
費用
直接費用 間接費用 期間費用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其他直接費用 製造費用 銷售費用 管理費用 財務費用
物件化的費用 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成本 非物件化的費用
(六)利潤
當您理解了什麼是收入、什麼是費用,利潤就簡單了。利潤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淨收益,它是收入減去費用後的結果。《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2006)第三十七條規定:“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後的淨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
利潤包括營業利潤、投資淨收益和營業外收支淨額三個部分。營業利潤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取得的營業收入減去營業成本、期間費用和有關流轉稅及附加費用後的餘額。投資淨收益是企業對外投資收益減去投資損失後的餘額。營業外收支淨額是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沒有直接關係的收入(營業外收入)減去支出(營業外支出)後的餘額。
〖提示〗 經濟學界的“收益”概念
1961年愛德華茲與貝爾兩位經濟學家在其所著《企業收益的理論與計量》的序言中寫到,在經濟學和會計學之間,尚存在無法逾越的“鴻溝”。經濟學界定的“收益”概念,與傳統的會計方法經收入實現和費用配比等所確定的收益有一定的差距。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將收益定義為“財富的增加”、“那部分不侵蝕資本的可予消費的數額”。歐文·費雪在《資本與收益的性質》中,從收益的表現形式上分析了收益的概念,提出了三種不同形態的收益:精神收益—精神上獲得的滿足,貨幣收益—增加資產的貨幣價值,實際收益—物質財富的增加。
〖提高〗 會計要素的國際比較
放眼世界,我們看看國際其他國家的會計要素,如表1…2所示。
表1…2 會計要素的國際比較
中國 美國 國際會計準則 英國
資產 資產 資產 資產
負債 負債 負債 負債
所有者權益 所有者權益 權益 所有者權益
(包括利得、損失) 業主投資 收益(收入+利得) 所有者投資
收入 業主派得 費用(包括損失) 派給業主款
費用 全面收益 利得(收入+營業外利得)
利潤 收入 損失(費用和營業外損失)
(包括利得、損失) 費用
利得
損失
第三節 會計原則與會計準則(1)
一、會計原則—會計也講原則
會計原則是確認和計量具體會計事項所應當依據的概念和規則,是對財務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做出規定,會計原則對於選擇會計程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為了與國際趨同,會計準則已經不用“會計原則”這個術語了,而是用“會計資訊質量特徵”,其實兩者是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