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4 頁)
讓我們縱覽一下在此之前,全國各大媒體對福生莊養路工區先進事蹟的報道:
2005年11月30日,《工人日報》發表了《臥佛山下的養路世界》一文,把“世代相襲”只為與鋼軌相守;執行規章不走樣,“1435研究所”的故事;將山溝小站工區養路人要當“學習型員工”的先進事蹟,傾注筆端,推向讀者。
2006年3月1日《內蒙古日報》刊登了《臥佛山下鋼軌守護人》、《福生莊的喜日子》兩篇通訊對養路工的工作生活進行了詳細的報道。
2006年8月22日,新華社記者張麗娜在新華網上以《“虎口”要隘“補鈣”兵”》為題發表文章,對福生莊三代養路工堅持58年無事故進行報道。文中以“艱苦奮鬥啥時候也不能丟”、“誰敢動搖1435”、“工區世襲子弟”三個小標題、三段精彩的故事對福生莊優良傳統的傳承和執行規章不走樣的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
2007年3月29日,內蒙古新聞網以《福生莊精氣神兒》,對這個榮譽集體進行了詳細的追述。
2007年5月21日,《人民鐵道》報第一版以《安全之樹常青》對福生莊養路工區築牢安全生產第一道防線進行了詳細描述。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亦播出了長篇通訊《旗幟,飛揚在草原千里鐵道線上》,向聽眾講述了福生莊養路工的故事,情節感人,催人淚下。
……
十幾家媒體,幾十位學者、記者、作家先後採訪福生莊養路工區,他們撰寫的文章、報告、作品散見於各種媒體,這些作品真實、凝重、感人,作者們情凝筆端,章蘊文采,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福生莊養路工的精神風貌和生活場景。
幾乎所有的文章都在詮釋著這樣幾個概念:
什麼是奉獻?
兩代或三代人把自己的寶貴青春奉獻於一個偏僻小工區,與鋼軌為伍,與道砟相伴,直至生命走到盡頭還要埋葬在能看到鐵路的高坡……
什麼是付出?
三十年的巡道生涯,一段重複過幾萬次的山路,踩不出音樂,卻踩出了對人生的磨礪。三十年的巡道路,堵住了幾百起鋼軌的隱患,卻排不淨對親人的愧歉。妻子生孩子他們在巡道路上,兒子結婚他們在巡道路上,老母生病他們在巡道路上……
什麼是艱苦?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安全沒有終點(2)
一輛小車,裝著幾把鎬頭鐵鍁;一件皮襖裡揣著幾個窩窩頭,餓了啃幾口,渴了舀河水;比誰的老繭厚,看誰的臉更黑;寒夜突擊去搶險,掉進冰河,排除險情才知冷……
什麼是敬業?
一段鋼軌高出幾毫米,一個班長拎把道尺,站線上路旁過一趟列車量一次,幾十趟列車過去了,鋼軌終於壓平了,抬頭才發現滿天星斗;父親臨終時喊著他,家人哭著來喚他,他沒放下巡道燈,孤獨的腳步伴著淚水走完全程……
什麼是幸福?
當妻子來信說好好工作,別牽掛家裡的時候;當火車從故障點上,安全平穩透過的時候;當榮譽閃爍光環,段長舉起酒杯說‘我敬大家一杯’的時候;當自己的委曲得到別人理解的時候……
滿含著激情讀完那一篇篇感人至深的報道和文章後,我們不會再去抱怨命運的不公,不會再去感嘆生活的無奈,不會再去指責環境的艱苦,不會再去逃避工作的辛勞。
懂得了什麼是幸福,學會了珍惜;
懂得了什麼是奉獻,學會了放棄;
懂得了什麼是敬業,學會了進取;
懂得了什麼是付出,學會了感恩;
懂得了什麼是艱苦,學會了執著。
福生莊工區的自然環境是艱苦的,可人文環境是和諧的,這一切均來自於鐵道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鐵路局等各級組織和領導對福生莊工區的關心和愛護。
走進福生莊工區榮譽室,工人們指著牆上的照片爭先恐後的講述著他們記憶中那一個個溫暖的瞬間。
半個多世紀,四代養路工傳承著站在排頭不讓、舉著紅旗不放、執行規章不走樣的精神,在福生莊工區的史冊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半個多世紀,很短,只彈指一揮間,福生莊工區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迎來送走執著奉獻不言苦的四代養路人。
半個多世紀,很長,兩萬多個日日夜夜,福生莊養路人始終將成績化為奮進的責任,把榮譽作為前行的動力,用生命和熱血譜寫著養路工人的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