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頁)
自己多半會迷路。
學校聯絡好的一輛當地的旅遊大巴早已等候多時,一個五十多歲的男司機和一個頭戴圓禮帽的隨車女導遊恭敬地站在車門兩旁,口中一邊說著“歡迎您來京都”一邊頻頻鞠躬行禮,臉上的神態別提有多虔誠了。王文俊心生高高在上的優越感跨進了嶄新的大巴。而當藤井先生他們要登車時,男司機和女導遊的腰彎得更深,鞠躬如搗蒜一般,王文俊認為凡事都有個度,即便是在奉顧客為上帝的日本,如此做派也有些過了。
日本人尊稱顧客時要在“客”字前加一個“御”,在後接一個“樣”,寫出來就是“御客樣”。“御”的意境不用多說就可理解,光看字面就透著神聖和敬意。可是這個“樣”字卻令王文俊不解,雖然為漢字,但為何這個“樣”字帶有尊敬之意,始終號不準脈。工作之後,他又接觸到了更多的與商業夥伴打交道時使用的特定的稱謂,例如在人名後加“殿”字,多用於書面文字,給山本發傳真或郵件時,就得寫“山本殿”,如果山本還有職務,那必須還得寫上職務,例如“山本部長殿”。這個“殿”字更把王文俊嚇到,覺得日本人再怎麼想要達到尊重對方的目的,這個字用得未免也太誇張了吧。
上車後,戴著圓禮帽舉止優雅的女導遊先舉著車載麥克風低聲細語地做了一番簡短的歡迎致詞,而男司機則將左手搭在右手上垂直交叉身前筆直地站在她的身後。一番致詞下來,兩人又行了好幾次禮;藤井先生等坐在位子上也是上半身前傾還禮。不少同學也被雙方的一來一往帶動得下意識地學了起來。
車子緩緩發車,一路上男司機如同載了一車灰姑娘的水晶鞋,不敢狠踩油門更不敢猛踩剎車。王文俊覺得他把大巴車當成了盧浮宮裡的藝術品。大巴車勻速行駛在京都乾淨的馬路上,坐在上面的人甚至感覺不到車在動。
“別看這個日本老夥計,這車開得真有水平!這麼大的車居然不晃一下,怎麼練的?”大炮一邊觀看街景一邊由衷地發出感慨。他哪裡知道,這種旅遊大巴若是敢開得讓客人感覺不適的話,那麼司機下來就得扒下一身的深色制服走人。“御客樣”若是不爽,就會讓你變個樣!
京都的市中心還是挺繁華的,但與東京的繁華又有不同。王文俊幾乎看不見很高很出奇的高樓大廈,樓高都比較矮,風格也有種說不出的不求突出的“平庸”,想必這是為了不破壞這座古都傳統風韻的一種規劃和匠心。季節恰逢樹葉泛黃的秋天,錯落有致的金色如同一大塊一大塊的晚霞映照下的雲團浮於城區,微風拂過,撒下金子般從天而降的鱗瓣,王文俊想踩在上面一定很舒服,肩頭胸前偶爾落上一兩瓣則更具詩意。
初覽之下的京都給人一種時空停滯的慵懶之感,連路上行人的腳步彷彿都比行走於東京街頭的人們要淡定安然些,處處散發著一種古都之美,由骨子裡向外不經意流淌的歷史的厚重和底蘊。
第一站王文俊他們參觀了“三十三間堂”。“間”是長度單位,指的是兩柱之間的間距,換算成公制是多少王文俊沒有記住,光顧著參觀大殿內供奉著的一千尊觀音雕像以及本尊的千手觀音坐像。因為不是佛教徒,王文俊很少經歷這種場面,而突然看到一千尊栩栩如生的觀音雕像還是很震撼的。不過日本的寺廟基本上是禁止拍照的,王文俊雖然帶了相機,但最後還是沒有照,也無法儲存下來或洗出來供日後回味。也許這就是日本人對佛的態度吧,想拜得親自來到佛前,而且拜謁也是一瞬之事當時之事,不求日後反覆的長久。
三十三間堂三十分鐘就轉完了,下一站就來到了著名的清水寺以觀真容。京都是一座古今融合時空協調的城市。下車處還挺繁華,轉進小巷則立刻是另外一個世界和時空,承載太多哀愁璀璨的石板路,古香古色的臨街飾品,無聲無息的前行隊伍。僅是走著,王文俊就有一種身心被稍作梳洗的虛幻感,許久未有過的踏實。
聞聲不如見面。待到清水寺前,所有人都被古人創造的文明和凝重博大的歷史所深深感動,徐徐不願前行,想要再仰望一刻她歷經風霜的偉岸。
硃紅色的長廊,萬里無雲的藍天,潔白如膚的牆壁,鬱鬱蔥蔥的綠木,身形各異的群山……這一切構成了一張美不勝收的圖畫,沒有一絲多餘的修飾,沒有一處無需的瑕疵,恰如完美二字。
王文俊一下子就喜歡上了眼前的京都,遠勝於東京的喧囂華麗。他搞不清到底哪一面才是真正的日本,或許二者都是,本應二者皆是。 。 想看書來
第十二章 即逝
四個人八隻瞪得斗大的眼睛順著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