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悅,說道:“公主且回關做作,我在此等候。”
公主辭去,進關見了段洪。他問:“事體如何?”公主說:“狄元帥雖然收了降書,他心中疑惑五員將士不見回營,段小姐許他找尋五人去了。狄元帥實疑我們有詐,傳言要我請老伯父到他大營,與狄元帥面訂一言方為真實。我不知老伯父意見如何,未敢應允,不知他內裡有什麼機謀。今狄元帥又差二公子在後面相請,老伯父,你意見去否?”段洪說:“既如此,本帥就親到宋營,與狄元帥一會何妨。”公主又說:“老伯父既去,不必帶人馬,誠恐宋將疑心。”段洪應允,即時上馬與公主出關而去。行了一程,只見狄虎匹馬橫刀立於大道,王蘭英詐作不見,段洪勒馬向公主說:“我看來將不懷好意,莫非不準投降,差人前來迎敵?”王蘭英說:“伯父放心,這員小將乃狄元帥次子,名狄虎,想是狄元帥差他來迎接。”段洪聽了,只得前進,與狄虎答話。不知段洪如何被擒,且看下回分解。
第二十八回 王蘭英背義奪關 狄元帥正軍斬子
詩曰:
契結金蘭意味長,緣何日久竟相戧;
奪關背義恩情失,且看交深是虎狼。
當下段洪只言狄虎奉了元帥之命來迎接於他,連忙上前,口稱:“小將軍,老夫乃無能降將,何勞遠迎。”狄虎見他來近,起手橫刀刺去,刀尖刺中咽喉,段洪一命嗚呼跌於馬下。王蘭英一見,面如土色,忙呼:“公子,你說擒拿他,因何傷了他性命?”狄虎說:“公主,我意欲大刀挑他下馬,不意誤刺中咽喉,悔已不及。”王蘭英聽了,心如麻亂,只憂段紅玉知他殺死父親,焉肯幹休?叫我如何回答?想了一會,對狄虎說:“你今誤殺了段洪,皆因我錯了主意。一不做二不休,如今不若與你同去取了此關,差人回營報知狄元帥,請他前來進關。倘若段紅玉回來,慢慢與你調停勸解於她。若有不依,即時拿住,挾她投降方為妥當。”
又謂這王蘭英為人,前後極似分為兩截。初時,待紅玉情深意厚,為設計周全,算無遺策,智量堪嘉,無如今日,為著狄虎結婚,誤傷了段洪,毫無憐惜之心。她雖非骨肉,但念與紅玉結契深情,於心不忍。何也?“只要我躬連理偶,那管他人不戴冤”!當下狄虎聽了,便呼:“公主,蒙你美意相助,我豈相忘!事妥日,與你永結百年之好。”於是二人進關。此時,段龍、段虎只道宋師勢大,爹爹已死,即時與母親奔往蘆臺關去了。狄虎收殮了段洪,差人回營報知。
狄元帥大驚,說:“這畜生好大膽!不奉令,前去殺了段洪騙搶他關,如何是好?”王元帥說:“我想,段洪既來投降,又去取了他關,傷他性命,如此不仁歸於我們。公子雖然有功,難逃違令之罪。如此,悔亦不及。且去安了民罷。”元帥留了高明、楊唐、孟定國三員戰將,副元帥楊文廣同守營盤,其餘戰將隨往,又帶兵五萬,一路來到蒙雲關。蘭英公主乃投降之人,只得與狄虎出迎。二位元帥進了帥府大堂,一同下坐。狄元帥令探子四路追趕盤詰段氏家口奔逃何處,打聽明白即來報知。又命將段洪棺柩運入關內,出榜安民,然後吩咐蘭英公主進見。
公主進內,只見眾將威嚴與本國不同,心中驚恐,含羞說聲:“蘆臺關王蘭英叩見。”狄元帥起位,拱手說:“公主請起。”王懷女早早離位挽起,說:“公主,你乃南蠻之女,我乃中國之臣,以此並無管轄,何必行此大禮。”公主見此,心中方安,說:“奴本久仰千歲與夫人威德,軍民感仰,所以蠻女獻關歸降,望乞收留。”說完,又要下禮,王元帥扶住,請她坐了旁首。王元帥說聲:“公主,這段小姐不知往哪方找尋五將去?”公主說:“只因元帥不準投降,小姐今已往竹枝山找尋五人未回,是以奴一人前來獻關。”王元帥說:“狄虎差人說攻打關城,這算不得是公主獻城歸順。狄虎又不該殺了段洪,此事反覆不明,望公主細說其詳,免本帥疑惑。”
王蘭英低頭不語,暗想:“此事叫我如何回答?”欲將前事說出,狄虎危矣;欲要說誆,又怕哄他不過,反為不美。倒不如含糊說了便罷。即呼聲:“元帥你未知其詳。此日段紅玉柱竹枝山後,奴獨自回關與段洪商酌。只有軍士說,宋營有將一員叫關,段洪只道好意,元帥差人來關打探虛實,段洪出關迎接,狄公子以為他出城迎敵,並不答話,大刀略舉,實為誤傷。段氏一門聞知,俱逃走了。奴家獻了城池,公子以為奪關。”王元帥心中明白,想來此女言語支吾,必有難講的話,休要潔破他,待後來問明便了。即說道:“原來有此緣由,難得公主見機投順,真乃審勢達權。”狄元帥說道:“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