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頁)
,都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
唯一的證人,就是阿保親王,沒有任何的旁證,在法律意義上,這叫做孤證,一般是不予以採信的。
鑑於阿保親王是主動來告密的,這就更蹊蹺了。
你阿保親王已經是一大把年紀了,德不高望不重,又是犯過錯誤領導的後人,手中估計也沒多大權力,找誰也不該找你。更何況,找你就是找一累贅,一大把年紀,跑又跑不快,反而拖慢逃跑的速度。要跑路人越少越好,人多了,目標大,容易被抓住,伴健岑完全沒有必要再去找人共同出逃。
情況應該是比較清楚的,這阿保親王其實就是一根棒子,他是藤原良房這根仁明天皇的打狗棒的打狗棒。
在不高興大人看,所謂伴健岑密訪的事情,純屬子虛烏有,完全是阿保親王受藤原良房,也有可能是仁明天皇的指使,對恆貞親王進行栽贓陷害,以達到另立東宮的目的。
自己外甥道康親王終於當了天皇的法定繼承人,藤原良房自己也在當年八月晉升正三位大納言,後又在848年升任右大臣。
藤原良房遂了心願,他很高興,他又是外戚了。
但這遠遠不是他政治生涯的頂點。很快,他又朝著一個更高的目標奮進。
850年三月,仁明天皇去世,道康親王繼位,是為文德天皇。
文德天皇立惟仁親王為東宮。這位惟仁親王,有四分之三的藤原氏血統,他的母親明子,是藤原良房的女兒。惟仁親王是藤原良房貨真價實的外孫。
近親結婚,親上加親,再加上藤原良房自己本人不懈的努力,他創造了一個奇蹟,達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頂端,在857年被正式任命為太政大臣。
這是非常了不得的成就。
要知道,日本的太政大臣職務極度重要,為人臣第一人,相當於是中國的宰相,通常都是由皇族擔任。以非皇族身份擔任太政大臣的,到此時為止,加上藤原良房,也不過區區四人而已,另外三人分別是蘇我蝦夷、惠美押勝(也就是藤原仲麻呂)和法王道鏡。
不過這三個人的下場都不太好,都是非正常死亡。
藤原良房能否開創一個先例呢?
在這一點上,良房同志給我們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文德天皇當了八年的天皇后,突然患病死掉了,隨後接班的是意料之中的惟仁親王。這就是清和天皇。
這個時候,清和天皇時年九歲。
九歲的天皇,任你是如何的鳥生魚湯,也還是個孩子。因此,權力實際上是牢牢掌握在藤原良房手中。
清和天皇年齡雖然小,尚未達到結婚年齡,但是作為歷代天皇女眷的長期供貨商,藤原家堅信並一直貫徹的是未雨綢繆的理念,什麼事情都要走在前頭。 。。
第二十二章 天皇就是個花瓶(三)
為此,藤原良房先後把弟弟藤原良相之女多美子(好名字,可以考慮去當某奶粉品牌的代言人)、長兄藤原長良的女兒高子送入宮中,不負天皇女眷金牌供貨商的美譽。
之所以不送自己的女兒,是因為良房同志家的女兒產量有限,只有一個女兒早就嫁給了文德天皇,而且兒子則是完全停產,後來繼承良房同志衣缽的藤原基經也不是其生兒子,而是從其長兄藤原長良那裡過繼的養子。
儘管在朝廷上呼風喚雨,但藤原良房還不滿意,覺得自己還不能為所欲為,因為朝廷中還有不少或明或暗的反對勢力跟自己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別看這些人在人前對自己尊敬得很,一個個嘴裡都像是塗了蜜,其實心裡都盼著自己早日垮臺。不得不小心啊,一不小心,蘇我蝦夷、惠美押勝和法王道鏡就是前車之鑑。
為了鞏固自己家族的勢力,藤原良房覺得必須對反對勢力進行一次徹底的清除行動,以確保在自己身前身後,藤原家的榮耀都能保持下去。
敵人很狡猾,行動要小心,要找一個好的機會,要不露痕跡。
只要是有心人,機會是很好找的。
866年,天皇朝廷舉行重大儀式的朝堂院正門—應天門突然起火,濃煙滾滾,烈焰雄雄,應天門在火光中轟然坍塌。
作為朝廷的重地,竟然出現這種情況,這是政治事件,必須要全力追查,找出縱火的真兇。
應天門大火,究竟是人為縱火,還是隻是天災,現在已經很難說得清了,不過這也不重要,因為這場大火也不過是個由頭而已。
也許只是個偶然事件的應天門大火,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