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轉眼到了天喜四年(1056年),眼看自己的任期就快要滿了,還什麼事兒沒作,源賴義有點坐不住了,他覺得應該要發生點什麼事情才對,不然對不起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源賴義任期快滿了,他說,自己捨不得陸奧的秀麗山川和勤勞善良的陸奧人民,所以他決定去旅遊,不,說錯了,是調研巡查,好好多看看自己治下的這片土地。
蝦夷保留區在名義上也是他的轄區,他肯定是要去的,事實上也確實去了。
安倍賴良以最高接待標準接待了源賴義聲勢浩大人數眾多的旅遊團,美酒佳餚,歌舞表演,極其隆重,生怕有一絲的怠慢,臨走了還贈送交通工具(駿馬)並資助大量考察經費。
第二十六章 前九年之役(四)
看起來,似乎是賓主盡歡。不過,事情遠遠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
源賴義在蝦夷保留區一個叫阿久利川的地方宿營的時候,據說遭到了夜襲,但好在沒死幾個人。他的一個部下說看到黑暗中有個高高大大的人,很像是安倍賴良的兒子安倍貞任。
佩服,這位同志的眼睛實在是厲害,黑漆麻烏的,居然還能看清人的長相,不知道是否具有夜視功能。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來讓人背黑鍋。
對於這個襲擊事件,讓我們運用歷史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來分析,安倍賴良缺乏作案的動機,就算是他作案,所選擇的時機和具體安排也完全不符合情理,顯得非常的愚蠢。以安倍賴良的智商,應該不會犯這樣的錯誤。
安倍賴良當時所希望的是維持表面上的和平,而不是武力對抗,只要不是被逼急了,應該不會主動採取武力襲擊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退一步說,他腦袋打鐵了,想弄點事情出來,也不應該選擇在自己最為忌憚的源賴義即將離任的這個時候動手,時機不對。
源賴義不是一個好打交道的領導,他想的如何用蝦夷人的血來成就自己的功業,他如果離開了陸奧,對蝦夷部族的生存也許會更加有利一些。
再有,安倍賴良也不至於愚蠢到把動手地點選擇在自己的轄區而且是派自己的兒子去執行,除非是怕人不知道這事是他安排乾的。
還有一點,安倍賴良如果下決定動手,那麼源賴義那幫人的損失不會那麼小。打虎不成必留後患,這個道理安倍賴良肯定是懂的。如果是安倍賴良策劃的襲擊事件,那麼目的應該是幹掉他最為忌憚的源賴義,造成陸奧地區群龍無首的局面,好趁亂起事。
如果要實現這一目的,安倍賴良勢必高度重視,調集優勢兵力來實施這一計劃,確保萬無一失,要知道,源賴義身邊的兵力數量,蝦夷人是一清二楚的,畢竟搞了那麼久的接待,不會連有多少人吃飯都搞不清楚吧,所以如果安倍賴良是主謀的話,絕不會只派少量的兵力進行襲擾。
但從源賴義報告的損失情況來看,實際傷亡非常的小,我們可以判斷髮動夜襲的兵力並不多,如果是想憑藉這點兵力幹掉源賴義,未免太兒戲了。
由此,我們大致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安倍賴良應該不是主謀。
他不是主謀,那麼誰是主謀呢?
如果我們再大膽排除腦袋短路的山賊惡黨打劫的這一類小機率事件的話,那麼,我們會發現,真正有動機有條件做這個事情的人其實只有一個,這個人就是源賴義。
源賴義實際上是整個夜襲事件的總導演。
他非常不願離開陸奧,他滿腦子想的如何同跟蝦夷人開打,但安倍賴良很溫順一直不給他機會,眼看就要離任了,源賴義非常地不甘心,所以他決定逼反蝦夷部族,然後順利成章地留下來*蝦夷以便建功立業為源氏家族增添新的榮光。
第二十六章 前九年之役(五)
所以,源賴義之後的舉動也就很好理解了。
他非常輕率地而且是措辭嚴厲地叫安倍賴良自己把安倍貞任給他送過來。他要殺掉安倍貞任。
蝦夷人素來兇狠強悍,加之這次的罪名又是捕風捉影、無中生有,安倍賴良自然不會把自己的兒子交出來送上絕路。
一切皆在意料之中。源賴義要的就是這種效果,他本來就沒有指望安倍賴良會乖乖交出自己的兒子。
但是,到了這個地步,蝦夷人不想造反也得造反了。
源賴義笑了,他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賴著不走了。
而新任的陸奧國守藤原良綱看到蝦夷造反,嚇得不行,根本不敢赴任,天皇朝廷無奈只好再次把這一職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