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怕什麼來什麼,越覺得不會出事,墨菲定律越讓你知道小機率事件的厲害。
如同彩票,連著幾期沒大獎,最後必定滾出個鉅獎來。災禍發生的機率雖然也很小,但累積到一定程度,也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爆發。
你總被擊中,最大的原因還是死角太多,如果平時比較注重消除安全隱患,把可能出現漏洞的地方及時填平,事故率也會大大降低。
有的時候不信不行,你越想讓這個選擇有足夠的理由,並且以後不會為之後悔,你後悔的可能性越大。就像你越想做好一件事,反而越容易把這件事搞砸一樣。讓你失策的,正是希求“最佳”的那顆心。
11.你是布里丹那頭毛驢嗎
我們每天都在面臨選擇。出去玩,市內還是郊區;吃飯,川菜還是湘菜;買衣服,A家還是B家;出行,到底走哪條路線,和誰一起去……你總想得到最佳的那個選擇,可是,“最佳決策”常常把你弄昏了頭。
女兒兩歲多,吃玉米,我剝一粒她吃一粒,吃得很歡快。方便起見,我批次生產,剝了一盤放在她面前,她卻犯了愁:“到底吃哪一粒好呢?”
女友去買衣服,兩件不相上下,她左右權衡,買了其中一件。回到家,卻後悔,覺得另外一件更好些。於是,拿了小票去換。歡天喜地回來,把衣服都掛到衣櫃裡了,左看右看,還是覺得第一件好。於是,又拿去換。最後一次,她聽到售貨員在議論,“你看,你看,又來了”!
女友很崩潰,可是,她真的發現自己越來越不會做決定了。每次都是在一個選擇剛剛完成之時,就開始後悔為什麼沒做另一個選擇。做了另一個選擇之後呢,又開始覺得第一個選擇更好一些。
就像布里丹的那頭毛驢,站在左右兩堆看上去相差無幾的乾草之間,可難壞了,猶猶豫豫、來來回回,在無所適從中活活餓死了。
生活中,“布里丹毛驢”出現的場景還真不少。
老同學買房子,想買北,上風上水,又想買西,高校雲集,反覆權衡下不了手,房子在她的遲疑中一漲再漲。五年了,大家紛紛落地開花,她還在原地考慮。原地考慮中,孩子出生了,加上公公婆婆,一家五口住在一個租的兩居里。她自己倒沒什麼,周圍人都急了,催得她都想逃離北京,去二線城市發展了。
周圍一女孩同時被倆人追,A江浙人士,細緻有餘男人味不足;B老北京,夠男人可是線條太粗。女孩犯了難,誰也沒拒絕,可誰也沒落定。今天約會這個,明天約會那個,她自己倒挺樂呵,別人可不幹了。等B終於熬不住另尋出路,A也沒剩下,好像有人一出局,這戲就沒意思了。女孩津津樂道的往事,其實也是一場左右難逢源。
有時,事實真的會和人開玩笑。我們總是喜歡把事情想得很周全,把資訊掌握得很全面,我們以為,把事情分解,一、二、三,每一步都不出差錯,最後一定是個100分。到頭來你可能會發現,你思考時間最長的那個決策,反而做得漏洞百出;你掌握資訊最多的那件事情,反而決定最不明智。
有這樣一個實驗。要求參與者分辨一個奇怪的旋轉符號在電腦螢幕的位置,這個符號將在螢幕上出現650次,每次出現的位置都不同。一旦參與者的眼睛看到了那個旋轉的符號,研究者就關掉螢幕,然後分別給參與者0~秒的思考時間。結果發現,在秒以內做出的決定,正確率可以達到95%;而超過1秒的思考時間,正確率就只有70%了。
女友說起朋友圈中的“一根筋”,卻幸運地冒了泡。
比如停車。約好了一起去體育館打球,很多人都比她早到,可是,看到地下停車場門口正排隊,都毫不猶豫去地上轉悠。等半小時後轉回來一圈,打電話給她,“你別去地上了,沒位置”,她已經快停好了,直接地下門口排隊,根本沒想去轉悠!
比如買股票。很多人都權衡利弊,這個業績好,那個最近有什麼新動作,下手之前恨不得把資訊翻個底朝天。她可好,開車,一抬頭,看到一招牌,好,就買這個;一看銀行股,自己老去什麼銀行,好,支援一下。結果,周圍人的股票,都沒她的漲得好!
告訴你,有人就喜歡“直覺決策”,依據客觀事物在頭腦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在極短的時間內,“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這種突如其來、超越邏輯的頓悟和理解,在關鍵時刻,常常帶來詭異的令人驚喜的效果。
我就聽說過很多管理者,喜歡用直覺思維。而且,往往是職位越高,越重視敏銳的直覺。當你想要理清邏輯與理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